史海
打印

谢觉哉为何甘做不挣钱的“焦官”

张化民

谢觉哉一生,不谋私利,廉洁奉公,艰苦朴素,甘做人民的公仆。

新中国成立后,与谢觉哉分别多年的谢子谷、谢廉伯,想从老家湖南到北京去看望父亲。1950年1月21日,谢觉哉在给他们的信中说:“儿子要看父亲,父亲也想看看儿子,是人情之常。”但要等一等,因为这时候“你们很穷”,“筹路费不易”,来到北京,“我又要替你们搞住的吃的,也是件麻烦事”。待到秋收后,光景好一些,再来不迟。谢觉哉还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他以诗言志:“你们说我做大官,我官好比周老官(奇才大老官)。起得早来眠得晚,能多做事即心安。”所谓“焦官”,意思就是不挣钱的官。而“周老官”是谢觉哉家乡一位勤劳能干的雇农。不仅说自己是“焦官”,还自比为普通的农民,可见谢觉哉的良苦用心。

在给谢子谷、谢廉伯的信中,谢觉哉还提前打了“预防针”,对他们说:“听便车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谢觉哉很注意这样的苗头,在多封家书中予以说明,防微杜渐。1952年3月28日,谢觉哉致信侄女婿吴岂凡,指出他的来信中“有些话是聪明的,有些则须考虑,如说来京学习机会等”。为什么呢?因为“学习是必要的,除日常学习外,还可以有离开工作短时间的学习”,但是“机会必然多,在省或县,而不在北京”。值得一提的是,谢觉哉可能是为了照顾亲戚的情绪,在信的末尾说:“要来北京玩玩,决定于你。我们无假期,任何时候都一样。”1960年3月29日,谢觉哉致信女儿谢群英等人时,谈及外孙姜忠调动工作的问题时,明确表示:“我不知道可不可调,如果可调,姜忠可以自己请求,如不可调,那旁人说也是空的。不要认为地位高的人可以说情,这是旧社会的习气,早已经不作兴了。”

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正之风,谢觉哉一贯坚决反对。1961年1月20日,他致信谢廉伯、谢子谷时,提及自己1960年1月回老家时受到特殊招待,仍然气愤地说:“为什么我只在南馥冲站了两个钟头就跑了,因为逼得我不能不跑。连夜由谭家湾修一条到我屋门走汽车的路,这是为什么?堆子山的木桥没有了,不修(听见细屋嘴的桥也没有了),却赶修一条过汽车的桥涨水就要被冲去。屋子里站几个穿白衣的招待员,不知道在哪里学来的。院子里人站得不少,但没有一个是左邻右舍的。”

编辑:弓济元

一张存款清单

曾雪遨 唐翔林

四川省仪陇县朱德故里纪念馆展厅里,陈列着一张珍贵的手写存款清单:一九七五年结存款19668.92,银行存款得息637.24,一九七六年结存款20306.16。这是中共中央办公厅特别会计室制作的朱德委员长存款清单。

1976年,家人按照朱德的遗嘱,将2万余元存款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上交党组织。

不少游客在这张结存清单前驻足、凝视、沉思,为朱老总的高贵品质感叹,更为他的革命精神所感动。

感动于朱老总的清廉。作为一位战功显赫的开国元勋,他却与“穷”相伴一生。穷苦地出生在仪陇县马鞍镇一个佃农家庭;当八路军总司令,1个月的薪水仅5块大洋,自己基本生活都成困难,更无结余照顾家人,1937年曾向好友募捐200元寄给还在老家的生母和养母;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他一生积蓄仅2万余元。而这些恰恰生动诠释了一代伟人朱德的廉洁清正、功不自居、权不自利的高贵品质。

感动于朱老总的大方。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困难的阶段,朱德个人也经受了许多磨难,然而他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却没有丝毫动摇。朱德逝世后,夫人康克清遵照朱老总生前遗愿,把他毕生积蓄作为最后一次党费上交给了党组织。这笔特殊党费,是朱德一生为党、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最真实的写照。

感动于朱老总的吝啬。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人迷失了前行的方向,不择手段为子女敛财,滑向犯罪的深渊。反观朱老总,他留给子女的是一种精神。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子女应该接革命的班,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而不是接受金钱和物质享受,让他们接钱财则是害了他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这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朱德对待金钱、财产的态度,说到底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好这个问题。

编辑:弓济元


上一条:文苑
下一条:信息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