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梦”
打印

“中国梦”,勾勒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线,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纵观近一百年,有一条主线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矢志不渝的方向,那就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随着另一场梦的破碎产生的。长期以来,中华文明以其独有的特色和光辉走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前列,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过巨大的贡献。然而,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随着近代工业革命脚步的加快,中国很快落伍了。故步自封的封建统治者仍然沉浸在往日的辉煌所造就的梦想之中,等待着“万国来仪”。不料,等来的却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是亡国灭种之虞。

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也打碎了“天朝之梦”。从此,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系列的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被迫签订,中华民族遭受的屈辱与苦难世所罕见。

在唤醒中华民族萌发出“中国梦”的过程中,无数仁人志士屡踣屡起,不懈探索奋斗。清廷中的洋务派试图“师夷长技以制夷”,换来的却是一次次惨痛的失败;晚清知识分子中的维新派寄希望于封建君主的“维新新政”,换来的却是封建统治者的无情镇压

辛亥革命:走向共和

1894年11月24日,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发起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兴中会,其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此后,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相继成立。

1905年8月,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的发刊词里,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1906年12月,在一次演说中,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分立”制度设想。所谓“五权分立”,就是在欧美民主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再加上考选权和纠察权,五权相互独立,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力,从而保证民主制度的真正实现。

从1895年至1911年间,各革命组织先后发动了多次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共和体制的起义。1911年10月10日夜,武昌起义爆发,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随之,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和逼迫下,隆裕太后宣布宣统皇帝退位。至此,统治了中国268年的清朝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终结。从此,中国开始走向民主、共和。

中华民国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政府。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和颁布了许多进步指示、法令,特别是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用法律的形式公布了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民主自由权利,确立了“主权在民”和“权力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中华民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孙中山的“实业救国”梦

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强大压力与革命党本身的涣散无力,孙中山被迫在清帝退位后,于1912年2月13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让位于袁世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完全落到了北洋军阀官僚集团手中。此后一年多,孙中山积极宣传民生主义,号召实行平均地权,提倡兴办实业,还亲自担任全国铁路督办,力图筹借外资修筑铁路干线。孙中山打算以10年之期,修建10万至20万英里铁路。然而,孙中山的梦想还未及施展,就被政治的旋涡冲得七零八落。

1921年,55岁的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在广州再立政权。10月10日,《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付梓。《实业计划》共包括六大计划,主要目标是在10年到20年内,修建相当于纽约港那样具有世界水平的三大海港(北方大港、东方大港和南方大港)和许多商埠,修建长达10万英里的五大铁路系统,把沿海、腹地和边疆联成一片,并修建全国公路网,来促进商业繁荣,开导和整修运河和各地内河航道。

在工业方面,孙中山提出全面开采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等矿藏,生产钢铁、石油、机械制造、水泥等各种“工业之粮”。对于农业,孙中山提出要广泛采用各种现代农业技术,实现农业机械化,移民垦荒,建设边疆。在此基础上,发展轻工业,使粮、棉、油、纺织、日用品、印刷、蚕丝、茶等的加工制造业,做到在自给有余的基础上外销出口。

由于中国缺乏资本、人才和方法,孙中山寄希望于利用西方原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力、机器,转移到中国发展实业。但这只是他的一厢情愿,欧美列强非但没有施以援手,还向当时的北京政府示好,而中国内部军阀混战、政局动荡,根本无暇发展工业。即便孙中山“再造共和”成功,《实业计划》的实现也非十年之功。

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党的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诞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产主义为目的、以马列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统一的工人阶级政党。

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凝聚中国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遗产,提出了经过新民主主义达到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复兴的重任,历史性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肩上。如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说,中国共产党从成立那一天起,就肩负起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推翻军阀统治,打倒帝国主义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1926年2月,中国共产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同年7月,共产党在上海召开了四届中央第三次执行委员会扩大会议,号召全国民众积极推动和响应北伐,迅速扩大民众运动,巩固革命的联合战线,推翻国内军阀与打倒帝国主义。

北伐军在不到9个月的时间里,打垮了吴佩孚部,消灭了孙传芳主力,进占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由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以两湖为中心的全国工农运动亦迅猛发展,有力地支援了北伐战争。

革命势力的猛烈发展,直接威胁到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同帝国主义和中国资产阶级右翼勾结起来,加紧进行反革命阴谋活动。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相继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

土地革命战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中国共产党人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逐步认识到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组织革命军队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和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由共产党掌握和影响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号召全党和广大工农群众奋起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进攻。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

随着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土地革命日益广泛和深入地开展起来。1929年4月,在总结赣南土地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将《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的“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到1931年初,随着各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的普遍开展,不仅没收和分配土地的对象和具体办法比以前明确多了,而且长期没有解决的土地所有权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抗日战争:建立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 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顾全大局,以民族利益为重,毅然摒弃前嫌,倡导和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确保无产阶级在统一战线中的政治领导权;坚持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扩大抗日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内建立“三三制”政权。针对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总方针,从而克服了国民党当局制造的反共摩擦,发展和壮大了人民抗日力量,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抗日战争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摧毁国民党反动政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全面内战。1945年8月至1950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战,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根据解放区农民群众对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中共中央要求解放区更加深入地开展土地制度改革运动,废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运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革命热情,他们纷纷参军或支援前线。

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中国大陆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对国际局势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十年一“梦”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亿万人民群众团结拼搏,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家面貌和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以“富民强国”为主旨的“中国梦”正在从梦想变为现实。

1949年至1959年:战争与和平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内,国民党残存在大陆的势力在不停地搞破坏活动,同时逃到台湾的国民党也在放言要伺机发动“反攻大陆”的战争;在国际上,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在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1950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让中国又经历了战争的考验。因此,稳定局势、肃清敌患、追歼残敌、备防备战成为这十年间的重要工作。

1949年至1953年,新中国进行了急风暴雨般的镇反和土改运动,稳定了社会局势。1953年至1956年,大规模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运动展开,提前完成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了一批为国家工业化所必需而在过去又没有的基础工业。

同时,中国的社会建设向纵深发展,特别是肃反运动以及“统购统销”等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一系列新政策推出后,国家对社会的统合力度大大加强,通过城市中的“单位”和农村中的“人民公社”,最终建成了一个由国家掌控一切的超强新体制。

1959年至1969年:艰难国运与雄健国民 从1959年开始,共和国在历史上遭遇了“三年困难”,1959年至1961年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让中国人民遭遇了空前的困境。在经受了此前的“大跃进”时期的“共产风”、浮夸风、命令风、干部特殊风和对生产瞎指挥风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严重经济困难的挫折后,国家痛定思痛,从1962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中国经济有了几年短暂的再度恢复,但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让中国经济再度遭劫。

这一时期,中国国内经济、社会形势异常严峻。在国际上,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变本加厉,一向友好的中苏关系也开始破裂、恶化,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备受孤立。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一个十年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比第一个十年还要严峻,但是雄健的中国人民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中还是取得了很多建设成就。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大庆、胜利两大油田基地,兰新、包兰两大铁路,原子弹、氢弹,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新中国成立后很多带有根本性变革的成就都是这一时期取得的。通过新中国成立后20年的努力,中国初步形成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

中国在国际关系上也寻找到了新的战略支撑点——依托广大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同时借助西方阵营中与美国产生离心倾向的法国,建立自己的外交关系,开始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这种不依附于任何人的真正的独立自主地位,是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对外关系史上从未有过的。

1969年至1979年:红与黑 这十年的中国历史,是围绕着“文化大革命”展开的。从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让党、国家和人民在这场“红”与“黑”的斗争运动中蒙受巨大的损失。党和人民同“左”倾错误以及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艰难的斗争。1971年,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党和国家从危难中被挽救出来,中国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1976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两年里,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投入到各项建设工作中去,工农业生产得到较快恢复,教育、科学、文化工作逐步正常化。党和国家也开始整顿“文革内乱”,平反冤假错案。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全新时期。

1979年至1989年:老人与海 这十年的中国历史,是围绕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展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邓小平领导下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黄金发展期。“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经济特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商品经济”、“全民所有制企业改革”“市场调节”、“政企分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关键字词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

1989年至1999年:压力与嬗变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让社会主义中国遭受到了空前的国际压力。而在国内,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亟待重组,新的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引

导全党抛弃“姓资姓社”的争论,进而转向市场经济改革。自此,“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分税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外贸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医疗、住房市场化改革”、“两个根本性转变”、“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非公有制经济”……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的特征。

1999年至今:光荣与梦想 这十几年,被视为中国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社会建设全面展开,港澳工作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经过这十几年的创新发展,中国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开启了一段新的奋斗征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程似锦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经历30多年的建设、探索与创新,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在我们的前面,还有36年的新征程,将要达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长风破浪会有时”。我们不但找到了一条康庄大道,而且有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和引路人。而最可珍贵的就是,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为中华民族找回了曾经一度缺失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梦”一定要实现!

“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综合新华社、《中国的光荣与梦想》等)


上一条:歌颂与缅怀(五首)
下一条:刑法该不该管“性贿赂”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