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大路,不糊涂
评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
打印

 

“你说走大路,可别犯糊涂,带上一壶清泉水,心中装上老槐树。送你走大路,你要时刻看清楚,渴了喝口清泉水,累了想想老槐树。”

这是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的主题曲。该剧是由殷满仓、芦兴跃编剧,王波导演的一部反腐题材广播连续剧,由陕西省委宣传部、西安市委宣传部、渭南广播电视台等联合录制。讲述了农家出身的县委书记张克俭违规审批沿河防汛工程项目,陷入违规违纪的泥淖中,在省委巡视组和三十年不遇洪水到来前夕,在情与法、权欲与党性的矛盾纠葛中,在亲情与乡情的感召下,终于幡然醒悟、悬崖勒马,找回初心。

故事起于省委巡视组及三十年不遇的汛期到来前夕,县委书记张克俭听到由他违规审批的防汛工程有偷工减料的传言,情急之中携刘科长以检查防汛为名勘验,发现工程确实不达标;他要求刘科长抓紧联系他表弟的公司返工加固,一是为堤坝安全,更主要是掩盖其违规招投标的事实。然而施工单位又以各种借口拒绝加固堤坝。当发现刘科长偷藏在书里送给他的30万元的银行卡后他大吃一惊,即刻要退还,却碰了软钉子。何去何从,张克俭陷入了深深的焦虑与迷茫中……

面对老槐村一带几十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权力官位还是人民利益、继续隐瞒还是勇敢面对,主人公进行着艰难痛苦的抉择。亲情的加入使得这个题材晕染上温暖的色调。

剧中设定了主人公雨夜和自己影子的对话。编剧把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痛苦的挣扎过程通过心灵对话的形式形象地展现出来,这样的设计也发挥了广播剧以声音见长的优势。同时,梦境的设置也是将主人公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形象可感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人物形象更为立体和丰满。

剧中张克俭的形象具有普遍的警示作用。他出身农村,为人父、为人子、为人夫、为一方父母官,对自己的亲人家乡饱含着深情,想要大有作为、造福百姓,也知道党纪国法底线。但就在疏忽大意间违规签字,是继续隐瞒掩盖还是主动坦白揭发,取决于主人公的选择。这个处于灰色地带、“湿鞋而不失足”的党员干部形象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典型意义,让人感同身受。在妻子、好友的追问下,张克俭承认糊涂犯错;最后,母亲、妻子、乡亲们在失望之余,鼓励他勇敢面对。

剧中多次出现古槐、清泉等富于象征意义的物象,这象征了老槐村古朴自然、澄净淳厚的民风及以德为重、和谐友爱的传统。古槐被称为“瑞槐”,作为古老的树种,在我国分布广泛。因此,在民间形成槐树崇拜的文化现象。剧中多次出现老槐树为题的童谣、诗歌和主题歌,都在反复强化它的顽强不屈、苍劲隽永、乐于奉献的精神。例如课堂上学生朗诵《村头一棵老槐树》:“槐花香,槐花素,村头一棵老槐树。不论荣与枯,从来不媚俗。东西路,南北路。来去不转向,进退不糊涂。村头一棵老槐树,祛百病,解百毒。不管穷与富,硬朗身子骨。”

同样,村口的清泉井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视为“神泉”,百姓相信清泉水可赐福消灾。老歪叔是管理员,不准浪费糟蹋泉水来洗衣服、喂牲口,禁止不孝敬老人的、偷鸡摸狗的等道德败坏、品行不端的人饮用。这样的村规民约恰恰体现了民风的质朴自然及村民们本真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为剧情预设了风清气正的人文环境,表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人心向善的传统美德。老槐树、清泉井二者与勤劳朴实的村民群像有机地融为一体,传递出古老乡村的自然和谐。乡亲们善恶分明的朴素情感,幻化成一股净化人物心灵的力量。

作为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广播剧艺术,人物是故事叙述的核心推动力,通过对白、独白、旁白等语言艺术塑造人物、推动着剧情发展。以情动人是以声音元素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广播剧的艺术特征。《村头一棵老槐树》表现了真挚而深沉的情感,有村民们爱憎分明的朴素情感,有同甘共苦的夫妻情,有隐忍奉献的母子情,还有相互鼓励、肝胆相照的兄弟情。

情真则意动,每每情深意切之处,听众就被作品中真情所打动,艺术感染力及审美教育功能,也便由此而来。说演结合,人物性格栩栩如生,情感力透纸背。借助声音,听众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中实现了人格的净化与提升,激发出心中潜在的向善向真向美的追求。


上一条:文风不正 害莫大焉
下一条:手握公权 须尽公责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