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 克己奉公——浓墨宰相刘墉的为官之道
打印

刘墉,字崇如,号石庵,清代书画家、政治家。清乾隆十六年进士,为乾隆、嘉庆两朝重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正直敢谏闻名于世。其书法味厚神藏,有廊庙气度,是清代最有名的帖学大家,作书喜用浓墨,故世人又称其为浓墨宰相,民间时称“刘罗锅”。刘墉祖籍江苏徐州丰县,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出生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刘墉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谥号“文清”。他一生廉洁奉公,衣着俭朴,居住简陋,没有贪过国家一分银两、一件器物,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家族成员世代为官,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自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亲刘统勋官居宰相,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刘墉走上仕途具备深厚的家族渊源。乾隆十六年(1751年),刘墉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在散馆担任编修,不久又升迁为侍讲,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刘墉一生为官五十余载,宦海沉浮,几经起落,官职最高时做到体仁阁大学士,继承了父亲刘统勋的衣钵,成为乾隆、嘉庆两朝的重要大臣。刘统勋、刘墉父子,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为官均清正廉洁,深得百姓爱戴。刘统勋位极人臣而一生清廉,其身后家境之清贫曾令乾隆皇帝潸然泪下;刘墉一生以清廉自守,与乾隆朝第一大贪官和珅形成鲜明的反差,他以其正直和智慧与和珅斗智斗勇的故事广泛流传于民间。

乾隆七年(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第二年父亲刘统勋病故,刘墉辞官回家服丧。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刘墉服丧期满还京,清廷念刘统勋多年功绩,诏授内阁学士,任职南书房。十月又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并派办《西域图志》及《日下旧闻考》总裁。次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不久后复任江苏学政。在任期间,刘墉曾劾举秦州举人徐述夔著作悖逆,要求按律惩办,年底因办事有功和督学政绩显著,迁户部右侍郎,后又调吏部右侍郎。

刘墉历迁江西、陕西、江苏,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被授湖南巡抚。其官职全称是巡抚湖南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节制各镇,兼理粮饷,驻长沙,兼理军民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封疆大吏。在湖南任期内,刘墉继续以前的作风,盘查仓贮,勘修城垣,整顿吏治,镇压反叛。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刘墉的政绩可谓斐然。《清史列传》上面说他:“在任年余,盘查仓库,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习,抚恤武冈等州县灾民,至筹办仓谷,开采峒硝,俱察例奏请,奉旨允行。”将其所办大事都列举出来了。《湖南通志》也赞扬刘墉抚湘期间,所行诸事“民以为便”。

刘墉的官场生涯,前期主要是在各地做地方官。这段时期,他刚正不阿,为民除暴,革除了科场、官场的不少弊端,一度被百姓称为“刘青天”。刘墉任广西乡试正考官、江苏学政时,曾针对当时科场风气不正、官犯勾结的状况,雷厉风行地进行了惩治,被乾隆帝称赞为“知政体”。正因刘墉作风严正,很多想蒙混作弊的考生一听说刘墉监考,都吓得不敢进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刘墉出任湖南巡抚。当时,湖南受灾严重,民不聊生,贪官污吏横行,偷盗案件频发。刘墉到任之后,多次微服私访,查明了灾情和案件实况。他一连撤了两名知县和一名知州,令官场风气为之一振。同时开仓赈粮,接济灾民,使百姓暂度难关。他还下令加固城垣,修建仓储,并鼓励民间开采峒硝。不久,湖南就恢复了社会安定、民生丰足的局面。当地百姓对刘墉感恩戴德,称他是“包公再世”。

关于刘墉的刚正廉洁,最为人称颂的史实是查办山东巡抚国泰一案。乾隆四十六年(1781),刘墉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次年三月仍入直南书房,不久又充任三通馆总裁。此时,御史钱沣参奏山东巡抚国泰横征暴敛、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等罪名,引起朝野震动。因为国泰是皇妃的伯父、和珅的心腹,党羽众多,势力庞大,朝中官员大多忌惮他。乾隆帝立即派和珅、刘墉及钱沣一同前往山东调查此案。和珅有意袒护国泰,在查案之前还暗中给国泰通风报信,给刘墉的调查制造了不少麻烦。刘墉到达山东后,化妆成一个道人,暗自查访,结果发现国泰罪行累累、证据确凿。 例如,国泰将山东受灾情况谎报为丰收,邀功请赏,以向皇帝纳贡的名义搜刮民财,致使几十个州、县府库亏空,为掩盖自身罪行,他还杀害了为民请命的九位进士、举人等。此时,皇妃已经在为国泰说情,与和珅亲近的众多官员也开始为国泰游说。刘墉顶着压力,向朝廷历数国泰的种种罪行,并摆出自己查获的铁证。最终,国泰认罪伏法,涉案的30多位官员被一一处置。国泰一案轰动一时,在百姓中广为传颂。了结国泰案后,刘墉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不久又授工部尚书,仍兼署吏部,并充任上书房总师傅。刘墉不畏权势,公正廉明,是老百姓心目中的“好官”。

民间传说中大多将刘墉说成是出身平凡的学子,有的影视作品甚至说刘墉家境贫寒。但事实恰恰相反,刘墉出身于清代著名的官宦世家,祖孙三代均官居高位,其门第之高,在清代很少有几人可与之相比。乾隆帝曾特赐刘墉御制诗:“海岱高门第,瀛洲新翰林。家声勉永继,莫负奖期深。”意思是刘墉出身名门望族,为官应有所建树、不辱门楣。他的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的进士,祖父刘棨是康熙年间有名的清官,父亲刘统勋是乾隆极受重用的重臣,是以汉人身份出任首席军机大臣的第一人,其地位之高、兼职之多,堪与后来的和珅相提并论。自刘墉的曾祖父刘必显至刘墉的侄孙刘喜海,刘氏家族共出了35位举人、11位进士和2位大学士。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刘墉自幼便饱读经书、博闻强识。然而奇怪的是,刘墉在30岁之前却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记录。直到33岁时,刘墉才因出身名门,直接参加了在京举行的会试和殿试,被钦点为二甲第二。据说,由于刘墉才华出众,乾隆帝举行殿试时曾欲将他点为状元,后来因其父刘统勋极力反对才作罢。中进士后,刘墉进入翰林院深造,三年后授翰林编修,不久升为翰林侍讲。此后,刘墉多次担任科举乡试、会试正考官,三次兼署国子监,曾先后任《四库全书》馆副总裁,三通馆、会典馆总裁。《清史稿》评价刘墉的才能为“外娴政术,内通掌故,博通经史,长于古文考辨”。刘墉不仅学识出众,还是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集历代名家之所长,自成一派,与翁方纲、梁同书、王文治并称为“清代四大书法家”。刘墉的书法体丰骨劲,笔法浑厚,尤其擅长小楷。

因其忠君爱民、为官清廉,在百姓中有极好的口碑,有关刘墉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他被民间塑造成了家喻户晓的“刘罗锅儿”,是大贪官和珅的死对头。和珅在他面前总是显得笨手笨脚,经常弄巧成拙,聪明反被聪明误,想算计人却反遭算计。乾隆皇帝对他又爱又恨、又有点无可奈何。这个人物寄托了中国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心怀百姓惩贪治腐,刚正廉明、足智多谋的清官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在百姓眼中,“刘罗锅”就是正义与智慧的化身。

如果说刘墉与和珅处于对立面的话,那么,他与纪昀(纪晓岚)的关系则相当融洽。纪昀出自刘墉之父刘统勋的门下,两人有师兄弟之谊。纪昀才思敏捷,刘墉字写得很好,故纪昀常请刘墉为自己写对联。比如“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等都是纪昀非常喜欢的诗句。纪昀去世后,刘墉即将其写下来,作为挽联相赠。刘墉与纪昀都好收藏砚台,两人也时相赠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刘墉赠给正任都御史的纪昀一方砚台,还特意在上面题识:纪昀喜欢我的黻文砚,因而我把它送给他,而书之以铭文,“石理缜密石骨刚,赠都御史写奏章,此翁此砚真相当”,这在当时被传为佳话。除了写诗赠砚,两人还经常在一起畅谈佛法,可见两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嘉庆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刘墉于北京驴市胡同家中逝世,享年86岁。刘墉可算得上是无疾而终,寿终正寝,功德圆满。纵观清朝历代,他一生廉洁奉公,处处从人民利益着想,深受百姓爱戴,为后人所称赞,也堪为身居高官而一生清廉的典范。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是讲为政者必须身正行直,办事公道。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如果说一套,做一套,就会逐步失去群众的信任,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在本职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政绩观,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干事业上,用在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上,对待权力要有如履薄冰的精神,要以浓墨宰相刘墉为榜样,严于自律、公道正派、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在日常工作中要常怀律已之心,常思为民之责,手莫伸、人莫贪,在自己面前真正筑起一道防腐防变的铁篱笆。


上一条:廉勤青天彭懋谦
下一条:一生清廉阎敬铭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