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士者,则须先德行、次文艺,士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农者,不得窃田水,纵牲畜作践;工者,不可售敝伪器什;商者,不得洒色浪费。
出处:《黄氏宗谱》
译文:读书人首先必须修养道德操行,然后才是提升文学艺术水平,做官不能因为贿赂而身败名裂,给祖宗留下耻辱;务农的人,不能非法占据他人的田地,放纵牲畜糟蹋人家的庄稼;做工的人,不能售卖假冒伪劣的器物用具;经商的人,不能花天酒地浪费钱财。
品读:最近我认真阅读了《黄氏宗谱》中的几段家训,深深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俗话说没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抓好自身作风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廉洁修身是当前每位党员干部首先要做到的。
家风建设修身为先。打铁还需自身硬,完善个人修养,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延续,也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传承。修身一方面是提高个人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教育讲究言传身教,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还是道德修养的映射。在家风建设上,古语说,母慈而子孝,兄友而弟恭。优秀的个人修养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感染下一代的。家风正,影响给孩子骨子里的正气和正义是必然的,这样的孩子进入社会,释放出来的自然就是满满的正能量,面对歪风邪气乃至破坏党风政纪的贪腐投机行为,便有一种本能的拒斥。
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华民族向来重视家教。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譬如《黄氏宗谱》中“士宦不得以贿败官,贻辱祖宗;农者,不得窃田水,纵牲畜作践,欺赖佃租;工者,不可作淫巧,售敝伪器什;商者,不得纨袴冶游,酒色浪费。”这段家规祖训就是要求黄氏族人无论是做官,或是为农、为工、为商,必须要修身立品。而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坚守与传承下,造就了一方民风淳朴、人心向善的社会风尚。
阅读《黄氏宗谱》,在古人身上所展示出来的无私、清廉、尽责,向世人诠释了生命的价值所在。字里行间是对戒腐赞谦的深刻思考。“心无尘垢人常乐,腹有诗书气自华”。如果心中没有什么污染物,内心自然就会感到轻松,活着也就快乐。身正不怕影子斜,“坦荡胸怀对日月”,即使过程很艰辛,前景也会一片光明。我也从中体会到“腐”与“廉”深层的含义,促使自己懂得“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的思想境界.更进一步认识到严于律已的重要性。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但消极腐败之风却也悄悄渗入社会的各个角落。官场有人贪污,商场有人贿赂。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贪污案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新一轮的反贪活动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序幕。因此,注重思想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对待财富荣誉上要“清廉”,对待工作中的困难要“清明”,对待人为压力要“清正”。即使社会再变,灵魂不能浮躁;诱惑再多,步子不能乱套。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非凡的道德勇气和经得起考验的人格力量。
通过这次学习,自己要进一步提升修养,切实将培育好家风、传承好家训转化到行动之中去。要从传统家规家训中汲取其所蕴涵的治家教子、为人处世的思想,大力弘扬修身立德、风正行远的历史智慧,充分发挥家训中廉政思想和优良道德的教化作用。在单位自觉遵守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廉洁自律、勤勉奉公,尽心尽职做好工作,敢于负责、勇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