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
出处:——摘自陈廷敬《诫子孙诗》
译文:寄语我们的宗族的子孙后辈:只有能够耐得清贫的生活才有资格去求官。
品读:陈廷敬,清朝康熙年间的重臣,从政53年,历经28次升迁,担任过都察院左都御史和工、刑、户、吏四部尚书及文渊阁大学士,是《康熙字典》总编纂,更是康熙倚重的股肱大臣。康熙赞他是“宽大老成,几近完人”,对他的处事为官、人品道德和清廉品性给予了极高评价。同期大学士李光地说陈廷敬“慎守无过,后辈也难及”。
水有源,木有根。在那个宦海风高、沉浮难料的康熙王朝,尽管名臣辈出,但少有善终,陈廷敬却能驰骋纵横,独善其身,乞归后仍被重用,最后老死相位,赢得“恪慎清勤,始终一节”的美誉,既是其本人砥砺自行的结果,也是深受其陈氏良好家风的滋养。
陈廷敬出生于富甲一方的大族,其三世祖陈秀是陈氏家族良好家风的奠基者,以“三首诗、三首词”为内容的陈氏家训,无不体现了廉洁修身、戒贪清慎的思想,对陈氏后人包括陈廷敬产生了极大影响。陈廷敬谨遵祖训,牢记教诲,身传家风,洁身自好。直至晚年,他检点自己一生,清廉自守,没有辱没良好的门风,没有辜负长辈的期望,由衷地写道:“不负当年过庭语,先公曾许是清官” 。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1988年在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市时因干部私建住宅问题曾说过:“要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不要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熊掌和鱼不可兼得,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既名声不好、又胆战心惊,总怕被人捉住,最后落个不好的下场”。试想,在一个人治的封建社会里,陈廷敬尚且能够清正廉明,一心为公;如今在一个讲法制的社会主义时代,我们党员干部更应该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洁身自好,慎守如初。做守法守纪的执行者,在自律与他律的双重约束里积小德、立大德,始终将百姓利益记挂于心、付诸于行,做无愧于人民的好干部。这或许是陈廷敬写给子孙的一句话:“凭寄吾宗诸子姓,清贫耐得始求官”。留给我们最重要的思索和启示。
功废于贪,行成于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