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
出处:杨慎临终遗训
译文:面对有利可图的事情,不敢抢在别人前面去谋取;看见应伸张正义的事情,不敢躲在别人后面去回避。
品读:杨慎,字用修,“明代三才子”之首,《明史杨慎传》记载“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杨氏家族家风优良,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世代相传的家规家训,家学渊源,人才辈出,成就了“一门七进士,父亲宰相子状元”的佳话。1559年杨慎离世,临终时他以“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评价自己的一生,同时告诫子孙重义轻利。
义者,“事之所宜也”,既可以指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也可以指我们所尊崇的道义。“生人之用曰利”,多指物质利益。合理处理利与义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并在为人处世中始终坚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些观点主张“制事以义”,以义为先,历来为世人所尊崇,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行为规范。
小至一个人,大至一个国家,都应树立并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并将其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习近平总书记谈中国外交时指出,我们要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无论处于何种时代,处于怎样的社会背景下,都有很多重义轻利的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周恩来总理为家人定下“十不准”规矩,要求家人不占国家和他人一点儿便宜,要求家人处事公私分明。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将自己将近两千万元积蓄捐给南开大学设立“迦陵基金”,志愿在全球弘扬我国古典诗词,在她90岁生日时,温家宝总理称赞她: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诗作给人以力量。
然而,当下社会,也有不少人在利益的诱惑下迷失自己,为了谋取私利,百般算计,毫无道德公义。例如,让人不寒而栗的“假疫苗事件”,某些人为了获取暴利,大批量生产不合格疫苗并且投入市场,而这些假疫苗被注入很多孩子体内,本就体弱的孩子无法抵御病毒的侵袭,极易感染病毒,甚至失去生命。某些厂商,为了经济利益,排放污染气体或废水,造成污染环境,甚至导致附近居民集体患上某种疾病,严重威胁到健康。利欲熏心之下的行为,抛弃道德,不顾道义,甚至毫无底线,这种行为造成的后果是惨痛的,无法挽回的,我们应该时刻警醒。
“义”和“利”就好像放在天平两端的砝码,随着我们内心对“义”和“利”的倾向而向一端倾斜,因此,坚持正确的义利观需要我们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坚定信念,守住道义,不忘初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面对物质的诱惑,面对欲望的膨胀,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临利不敢先人,见义不敢后身”,用“义”的原则来处理事情,坚持以义为先,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