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出处:清.曾国藩《曾国藩家训》
译文:世界上能做成的事情,多半是因为外界的压力被逼或者被激出来的。
品读:我们知道,容闳作为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曾国藩对他抱有极大希望,一力促成其办厂办洋务。然而容闳在办事的过程中,面对国人的封建思想和社会的压力,深感处处棘手,步步难行,多少次都想甩手不干,曾国藩从“尽力办好”四字中,已知容闳的艰难 :“纯甫(容闳的号),我知道你有难处。老夫活了五十多岁,经事不少,知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困难之处,正可看作是激励和逼迫。”容闳本想向曾国藩吐一肚子苦水,听曾国藩这一说,容闳便不敢再讲了,坚持把总督交给的担子担了起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终于建成了中国近代第一座完整的机器厂——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在这句话的影响和鼓舞下,他还组织了第一批官费赴美留学幼童;受益于这句话的激励,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这句被收集者《曾国藩家训》中,成为激励后入奋斗的励志铭。
我们知道:被击败、被轻视、被羞辱,未必是坏事,反而因此压力下能激发自己的小宇宙,逼出个人的战斗力和爆发力,往往也能成就大事。著名的曾国藩研究专家唐浩明曾说,曾国藩的本色是一位词臣、一介文人,他能这样说,与他的经历不无关系,甚至于他能成为一个军事家,实际上也是是被逼出来的。1852年7月,曾国藩南下江西赴任乡试主考的半途,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他立即改道回家奔丧,此时恰逢太平军冲出广西,取道湖南北上,打下了汉阳。朝廷内外一片惊慌, 咸丰帝决定任命在原籍守制的曾国藩为第一个团练大臣,这个时候的曾国藩是临危受命,摆着他面前有五道沟:第一,他没有办公场地;第二就是没有名正言顺的职权;第三没有经验;第四,没人帮忙;第五,没有钱。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曾国藩最终还是挺住了。 曾国藩当时从来没带过兵,但是情况逼着他学,他在中国军事史上首先发明了政治教育,也就是要求军队要有良心和军魂,要有不要钱不怕死的精神,他每月都会抽两天时间给军队做政治动员,亲自训话,后来获得了从太平军兴起以来唯一的“十战十捷”的战报,曾国藩的湘军也由此崛起。正是凭着被逼出的精神和信念,作为一介书生的曾国藩才能指挥军队,于道德学问之外,成就伟业与乱世中。
曾国藩由一介布衣而位极人臣,一生功名显赫,为清廷建立了丰功伟业,被奉为官场“楷模”,成为官场中以老成持重、灵活多变、坚忍不拔著称的“理想人物”;他不是军人,却为清廷建立了丰功伟业;他不是哲人,但留下的文稿字字珠玑,饱含人生的哲理。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他培养出了三个封侯拜将的儿子和几代人才辈出的子孙。直到如今,杰出的曾氏后人依然遍布海内外。如此成功,与“天下事,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这句话深刻的影响着曾氏几代人,激励着他们临危受命、发奋图强、东山再起,成为不同领域具有建树的人物。
纵观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每一次转折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我们的党能在来自各方的压力下完成每一次转身,都是在沉默中爆发、在压迫中反抗、在制裁中搏击、在威慑中反击,体现了一代领导人应有的智慧和英明,因此,所激、所迫都是一次实战,一次鞭策,一次总结。作为党员同志,在诱惑、在危难、在安逸面前,是否能“逼”出党员的党性原则、党员的先锋模范、党员的修养,就需要长期的党风建设和家训、家风教育中磨炼和沉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更需要常抓不懈,时刻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我们的党建就一定能走的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