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看过去,看别人;要自己动手;对人宽,对己刻;要爱惜东西。
出处:《谢觉哉家书》
译文:不论吃的、穿的、住的好坏都是比较出来的,享受要与过去比,与广大人民相比。凡事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动手。把难做的事留给自己,易做的事给人家。要照顾别人的困难,宁肯自己省些。要爱惜每样东西,知道来之不易。
品读: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流传至今的三字经、千字文,无一不是充满教育意义,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私塾、学校、社会、家庭。其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因为父母的话,孩子们易于接受,这是很自然的交流。在那个家书抵万金的时代,家书不仅仅是分散各处的亲人间感情联络的纽带,更是一种“隔空教育”的方式。谢觉哉老先生是“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在投身于革命期间,他通过一封封家书来引导和教育儿女子孙,亲戚乡邻,教他们居新社会学新本事,要看过去,看别人,对人宽,对己刻,爱惜东西,凡事要自己动手不要总想依赖他人。
谢老这位“官而不焦”的高官,不仅是人民的好公仆,更是孩子们的好父亲。谢老先生是有两段婚姻的,对两段婚姻中的孩子他都一样谆谆教导。在1949年,写给儿子谢子谷的信中写到“人的度量要大,眼光要远,切不要骄傲,令人有现在是你们的势力之感。”在1960年写给谢飘的信中提到吃苦的问题,谢老有这样的言论“苦与不苦是比较出来的。同样的物质条件,某一地区或某一时代的人以为苦,而怀有另外一种思想的人却以为甜”,教育孩子们享受是同过去相比的,且享受不能超越人民群众的水平,苦与甜都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平均水平,常和小资习气作斗争,在看别人看过去的过程警醒自己,作为共产党人的子女,在人民困难的时候,可以对生活感到不安,但不应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足。源源不断的给孩子们灌输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的思想,就算放在今天,对很对干部而言也是学习的榜样。
在写给北京的儿女的信中,因为大都是处于学龄阶段,谢老在爱护书籍,爱惜衣物方面给出了较多的建议,1961年致儿女一信中说到“自己的东西,要自己清理保存”“衣服包括鞋子,袜子,盖被,褥子等,脏了要洗,坏了要补,要爱惜,收藏的好,不使它坏。……书籍也是一样,书可以读几代,我小时候读的书,很多是我父亲读过的。现在家里有很多书,不管你们读不读,总要爱惜收藏好,不得损坏。”教导孩子们要珍惜自己拥有的东西,要学会如何爱护,不能随意毁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没有哪个人的灵魂是真正完美无暇的,即便如此,我们也要同利己主义思想作斗争,谢老虽是高官,却拥有平民情怀,他时常教育儿女要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凡学习或工作,都要自己负责,做不好或做得好,都要自己检查、记住,作为下次的教训。”在现代,有些人目光短浅,局限于自己的一方狭隘之地,谢老所说的“‘心怀宽大’不只是‘看得开’,‘心术好’,而且要经常抱着‘为别人好’的心思,而不能只顾自己。”不只是对儿女们如何做人的教导,对这些狭隘之人也是一种警醒。
在家书中,谢老总是给孩子们传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人生观,鼓励孩子们力求上进,不要总想依靠自己,在给湖南老家人的信中告诫他们农民就要种地,要有自己想法和规划,不能总想走捷径,行行出状元,只要努力去做,用心学习,没有什么是做不好的。不论是读书还是种地,都要劳动,只是劳动的方法不同,但不劳动想吃饭的路已经堵塞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要的东西要自己努力争取,不懈怠,不取巧。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现如今一些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宠爱,孩子对父母有依赖依赖度较高,独立思考、动手能力在弱化,谢老教育儿女的方式至今仍是为人父母应学习的典范。谢老说,若要教育人,自己要先受教育,做好对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