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而不行不算知

打印

家训:尔等读书,须求识字。或曰:焉有读书不识字者?余曰:读一孝字,便要尽事亲之道;读一弟字,便要尽从兄之道。自入塾时,莫不识此字,谁能自家身上一一体贴,求实致于行乎?童而习之,白首不悟,读书破万卷,只谓之不识字。王汝止讲良知心,谓不行不算知。有樵夫者,窃听已久,忽然有悟,歌曰:“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如樵夫者,乃所称识字者也。

出处:清·孙奇逢《孝友堂家训》

译文:你们读书,必须求得认识字。有的人说:难道有读书却又不认识字的人吗?我说:读一个“孝”字,就要恪尽侍奉父母的道理;读一个“弟”字,就要恪尽服从兄长的道理。自从进入私塾念书时起,没有不认识这两个字的,但是有谁能在自己身上一一体现这两个字的含义,求得实在的东西用在自己的行动中呢?孩童时就开始学习知识,但到年老了还没有领悟到这个道理,即使他读的书再多,也只能说他是个不识字的人。明代思想家王汝止在讲授良知时候说,不用在行动中便不能算是知道了。有一个砍柴的人偷偷地听了很久,忽然有所领悟,作歌说:“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像这个砍柴的人,才是我所说的识字的人。

品读:孙奇逢,字启泰,号钟元,直隶府保定荣成人,明万历年间举人。孙奇峰晚年讲学于苏州夏峰山,从者甚众,世称夏峰先生。孙奇峰之学,原本宋陆九渊、明王守仁,对经学、理学均有创建。与李颙、黄宗羲齐名,合称明末清初三大儒。孙奇逢一生著述颇丰,他的学术著作有《理学宗传》、《理学传心篡要》、《夏峰先生集》等,“离山十里,柴在家里”是他在《孝友堂家训》中教导子弟读书做人的一句话。

孙奇峰非常赞成知行合一,他认为知而不行不是真的知,知而不行的人是“不识字”。

孙奇峰嘱托子弟,“尔等读书,须求识字。”他解释说,有人会说,难道有读书而不识字的吗?我说,读一个孝字,就要恪尽侍奉父母的道理;读一个弟字,就要恪尽服从兄长的道理。自从进入私塾念书时起,没有不认识这两个字的,但谁真正在自己身上具体体现这两个字的含义,落实在行动中呢?他总结说,孩童时期就开始学习,到年老了还没有领悟到它的深刻含义,即使他读了很多的书,也只能说他不识字。孙奇峰还举例说,明代思想家王汝止在讲良知这个问题时,说不用于实践不能说是知道了。有一个砍柴的人偷偷听了很久,忽然领悟了,作歌说“离山十里,柴在家里;离山一里,柴在山里。”像这个砍柴的人,才是真正识字的人。

虽然离山比较远,但只要去砍柴,家里便有柴;尽管大山近在咫尺,不去砍,家里也不会有柴的。一件极其普通的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用于实践,才叫学到知识、明白道理。

尚书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阐述了一个这样的定律: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却很难。

不妨以孙奇峰所说的“孝”为例,这个孝字认得、读出都不难,甚至还能轻易地讲出一套道理,但真正做到就没那么容易。大凡真正孝顺的人,不是口头上说说,还必须是行动上有所体现,不但要舍得物质方面对父母的赡养,更要注重在精神方面对父母的抚慰,让父母顺心满意,而做到这些,必须真正认识到孝是人伦大道、百善之首,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再如有些人经考试合格之后取得驾驶执照,却时有酒驾、醉驾、争道抢行、超速行驶、闯红灯等等违章行为发生,如此漠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将法律法规完全置之脑后,这样的人很难说是真的学懂了“道路交通安全法”。

导致学与做形成“两张皮”,大致三个原因,一是并没有理解所学知识的意义,或者仅仅一知半解、似是而非,那就谈不到依照去做了。二是道理也懂了,就是不想付出代价去做。三是学的目的本来就不端正,根本没打算实践,所谓学知识不过就是装装样子。凡此种种,都不能说是真学了、真懂了。由此看出,获得、拥有知识,不但是学术层面上的问题,更事关人品修养,而通过学习改造升华精神境界付诸行动,比单纯从字面上获得知识要难得多。

从严格意义上讲,孙奇峰斥责学而不用为“不识字”有些严苛,但他主张学以致用的思想完全正确,值得我们借鉴。

人生漫漫,学海无涯,为人处世理当知行合一,无论离山十里还是离山一里,都要做一个踏踏实实的砍柴人,凭借自己的辛勤努力,把所学的道理化为自己的思想营养,涵养品德,升华精神境界,达到“柴在家里”的终极目标。


上一条:6.秉正气明心 怀浩然立行
下一条:8.崇尚严善之美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