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拳整治下的校外培训,几家欢喜几家愁?
教育“双减”督导立足监督再监督
打印

西安街头随处可见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标牌和广告。宋雨 摄

8月1日,西安某校外培训机构高管张力,在焦虑和迷茫中迎来了他41岁的生日。

前不久,国家整治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重磅消息再度传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

张力搭乘的教培行业这辆原本飞速奔驰的“快车”被按下了“暂停键”。

暴风雨:重拳整治 叫停资本化运作

此次针对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重拳整治,有一条清晰的时间轴。

早在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会议就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会议指出,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

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教育培训行业的确是有点太冒了,整个市场呈井喷式增长,源源不断的热钱涌进来。”张力向记者坦言,2020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助推了在线教育的发展。在资本的驱动下,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商业化营销成为校外培训机构的普遍模式,“一方面不惜重金做广告、拼低价,另一方面高薪招聘大量在线教师,以匹配其发展需求。”

在这个以“应试”为核心的庞大培训体系里,即便家长认清了现实,也得“绑上”孩子“绑上”自己,朝着不可预知的未来急驰而去。于是,资金链断裂、爆雷跑路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破坏了市场正常秩序,挑战监管底线,更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培训机构赚得盆满钵满,孩子们却叫苦不迭,很多家庭为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家长和孩子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

今年6月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因存在虚假宣传违法行为,市场监管部门对15家校外培训机构分别予以顶格罚款,共计3650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15家校外培训机构,包括作业帮、猿辅导、新东方、学而思、精锐教育、华尔街英语等,基本囊括了中国校外培训机构的大多数知名品牌。

此次发布的《意见》中,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主要包括坚持从严审批机构、严禁资本化运作、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严控学科类培训机构开班时间、学科类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等5个方面,可谓正本清源、招招凌厉。

其中,禁止校外学科培训机构资本化运作,遏制其过度逐利、制造“全民培训”与教育焦虑,成为基本思路。比如“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学科类培训机构资产”“外资不得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等。

政策新规之下,传言风声四起。

7月24日,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意见》有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在全面开展治理工作的同时,确定北京、上海等9个城市为全国试点,“针对校外培训机构管理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国家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

晴雨表:政策落地 监管履责

此轮政策监管,是泼盆冷水让参与者冷静一下,还是会进行深层次的调整?西安另一家校外培训机构负责人王渊告诉记者,肯定是后者。

7月26日,记者以家长身份走进西安兴庆路附近的一座写字楼,看到不少学科类培训班仍在正常上课。在二楼某学科类培训机构门口的显著位置,悬挂着《致全体家长的一封信》,其中有相关部门要求的授课时间、作业设置、手机管理、读物管理和健康管理等5项管理内容。在培训区内显著位置,还悬挂着机构和教师的相关资质证明、收费标准以及退费流程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老师说,“国家层面的政策出台了,但陕西省的政策怎么实施,我们都在等待和观望中。”

在新东方青龙寺校区门口,市民李先生专程来陪儿子上英语课。

对《意见》的出台,李先生表示赞同,“校外培训应该是给学校教育锦上添花的,而不是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他同时直言,眼下要改变的除了校外培训机构,还应该有学校的教育、家长的心态、社会的认知和相应的考评体系。

事实上,包括张力、王渊等在内的众多教培从业者都认为,《意见》的出台会倒逼培训机构加快转型,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各种乱象将逐渐消除,校外培训热度将逐渐消退。

8月4日,陕西省教育厅办公室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管理的通知》,明确提出立即停止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外培训机构暑期学科类培训。严禁以学前班、幼小衔接班、思维训练班、素质拓展等名义面向学龄前儿童开展线下学科类(含英语)培训。同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停课机构组织好退费工作,优化退费流程、保证渠道畅通,稳妥做好退费工作,妥善处理退费纠纷。

次日,记者再次走访时发现,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经全部停课。学大教育的工作人员说,按照国家政策和防疫要求,培训机构目前不开设班课,线下的学科培训已经停止。伊顿教育工作人员也表示,该机构目前已经停止了组班教学,且暂未开设线上课程。

“从全国范围来看,陕西是继广东之后较早出台落地政策的省份之一。”陕西省教育厅民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1年7月,全省共有校外培训机构8024家,其中线下机构8018家,线上机构通过审查后压减至6家。

近年来,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始终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以下简称“双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努力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

下一步,教育部门将持续推动制度“减负”、协同“减负”、管理“减负”、服务“减负”和质量“减负”。同时,也将制定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建立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教师课后服务补助办法等,完善培训机构监管审核、广告管控等各项配套制度。

“双减”之后,教育如何发展,还需全社会合力解决。宋雨 摄

紧箍咒:明察暗访 严查顶风违纪

针对校外培训机构停止学科类培训情况,8月9日,陕西省教育厅成立5个督导组,分别前往西安、渭南、延安、宝鸡和安康进行暗访检查。

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立足“监督的再监督”定位,研究制定“双减”监督工作方案。主要包括:及时跟进“双减”工作进展情况,通过深入调研督导,掌握基层贯彻落实情况;就监督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向主责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对顶风违纪问题,会同主责部门严肃查处,形成震慑,对监督乏力、流于形式的严肃问责。

治教培机构易,治教育焦虑难。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不仅要严格管理校外培训机构,更要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和家长的多样化需求。目前,陕西省开展课后服务的义务教育学校有3109所,占比49.1%,惠及学生155万人,占比38.2%。

据悉,9月开学后,陕西全省将实现“每周五天、每天两小时”的课后服务全覆盖。

对此,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进一步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将“双减”工作落实情况及实际成效作为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专项整治和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的重要内容。省纪委监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监察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新的学期,派驻组将重点围绕学校作业管理要求、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教师校外有偿补课、群众举报问题线索核查等情况开展深入检查,督促主责部门强化标本兼治、内外同治,把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与深化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郑升旭认为,“双减”措施下一步落实情况的关键不在培训机构,而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教育是否能达到优质均衡,教学质量、效能是否能得到有效提升。

“长远来看,只有减少焦虑才能真正减负。”在郑升旭看来,“双减”相关政策的出台只是走出了第一步,教育如何发展,尤其是如何平衡好学校教育和校外培训两个体系的关系,还需要全社会合力解决,未来的发展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记者手记

教育的“减”与“加”

本刊记者 宋雨

长期以来,教育减负是共识,减负的难度也有目共睹。

客观而言,校内作业负担重是一方面,校外培训所带来的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同样不容小觑。尤其是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校外培训机构跟风烧钱、无序扩张,把教育当成生意来做,俨然成了国家教育体系之外的另一个体系。

以“应试”为导向的校外培训热愈演愈烈,在全社会人为营造出一个假象——似乎不给孩子报个培训班,就是在虚度时间,成绩就会落后。这使得家长更焦虑、学生更浮躁、教育更功利。

教育有其内在规律和基本逻辑,资本与教育走得太近,教育与公平就会相去甚远。因此,两个共识毋庸置疑:一是对校外培训机构必须依法管起来;二是校外教育培训必须回归育人正常轨道。

也就是说,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解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一味地将学生的学科教育推给校外培训机构,追求成绩而非成长,强调塑造而非创造,是作为家长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缺位。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是人的一生中精力最充沛、活力最旺盛、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将学生从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中解放出来,尊重他们自由探索、个性发展的需求,引导他们自主探索和理性思考,才能培养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当然,如果不改变现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教育领域内的“剧场效应”就不会消解,对培训的需求可能还会通过其他手段满足,这也是在落实“双减”措施时必须直面的问题。对此,《意见》对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等作出明确要求,从根本上夯实“双减”工作持续、有效落实的制度基础,为“双减”工作科学深入开展保驾护航。

知识是工具,人才是目的。“双减”该减掉的是“全民教培”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焦虑。但这个“减”的前提却是“加”:将学校教育的服务内容、教学质量“加上去”。只有让学校教育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全方位的“减负”才能实现。


上一条:秦岭之诫 恒久殷鉴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