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物中的纪律故事】一张借据
打印

红军写给尚永声的借据(复刻版)。韦海仪 摄

“请暂借红六军团小麦一石……四月十一号。”在陕西省富平县一二零师抗日誓师陈列室,收藏着一张当年红军在庄里镇写给当地群众尚永声的借据(复刻版),它静静地躺在“军民鱼水情深”主题展区的玻璃柜里,向人们诉说着80多年前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一段往事。

1937年初的一天,富平县的街道,来了一群穿着宽大土布军装的人,他们戴着八角帽,帽上缀着用红布缝上去的五角星。

由贺龙率领的红二方面军,在经历了漫长的大迁徙后,进驻这座小城。据贺龙的女儿贺捷生回忆,那群被童年的她统统称之为“爸爸”的人,个个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细瘦的腰被宽大的武装带紧紧地勒着……

那年春季的富平,恰逢干旱,粮食短缺。部队驻扎后,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军粮。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红军向粮食相对充足的富商、地主和粮店筹借军粮,很多普通老百姓也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伸出援助之手。当年,在富平县,红军给群众打下了一张又一张粮食借据。

后来,随着粮食供应问题的改善,红军逐步归还了相当一部分粮食。但由于战局的变化,部队改编开拔,尚欠一部分群众的粮食没来得及还。解放后,政府决定,以红军打下的粮食借据为凭证,可抵公粮。

据富平著名爱国将领胡景翼之子胡希仲回忆,筹粮过程中,贺龙同志多次叮嘱红军务必注意政策,决不能强迫命令。后来粮食有余,贺龙同志还下令拿出一部分救济贫苦农民。富平史研究学会名誉主席惠志刚告诉记者,红军解决军粮问题的同时,也帮助很多穷苦百姓度过了饥饿的年月。红军队伍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买或借群众100斤未加工的粮食,只许收51斤面粉,其余的一律归还群众。由于队伍里大多数人来自南方,不会做面食,便请当地妇女蒸馍馍、做面条,这些妇女和家里的小孩、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也都跟着红军一起吃饭。

1937年9月2日,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由红二方面军等部改编的八路军一二零师8227名将士,在富平县庄里镇发出了“不把日本强盗赶出中国,不把汉奸完全肃清,誓不还家”的铮铮誓言后,便浩浩荡荡东渡黄河,开赴华北抗日前线。随后,全师将士创下“五路围攻”“连复七城”等光辉战绩,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极大地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如今,在富平县庄里镇永安村,矗立着一座庄严雄伟的纪念碑。碑身正面“八路军一二零师抗日誓师纪念碑”14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时刻提醒着我们牢记那段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红军写给尚永声的这张借据,彰显了红军与群众的鱼水深情,也是红军纪律严明的印证,这其中所凸显的红色基因也将永远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中。



下一条:【党史中的廉洁故事】元帅“刮骨疗伤”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