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之变何以见证中国之变
打印

10月26日至2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省延安市、河南省安阳市考察。这是26日下午,习近平在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苹果园同老乡们亲切交流。

11月12日上午10时03分,天舟五号货运飞船乘坐长征七号遥六运载火箭,从文昌发射场奔赴太空。

在货运飞船的补给物资中,产自延安的苹果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这是延安苹果第四次“飞”上浩瀚太空,也是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的生动见证。

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延安市考察。在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习近平走进果园,向果农了解今年苹果收成,同老乡们亲切交流,并采摘了一个红红的大苹果。苹果洗选车间外,习近平对老乡们说:“我在陕北生活了7年,当年看到老乡们生活很艰苦,心里就想着怎么样让大家生活好起来。这次来延安,看到一派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陕北的变化就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

一片土地勃发的速度,一个国家奋发的力度,往往就在一个个变化之中——

变化是有形的,那是乡村振兴路上的光景之变;变化也是无形的,那是回乡创业年轻人的理想之变;变化是细微的,那是筑水坝、搞滴灌的精细化之变;变化也是显著的,那是广袤田野迸发出的活力之变……

光景的变迁

与其说南沟村在沟里,还不如说沟就在南沟村里。

虽然距离延安市区不远,但一直到2015年之前,村民出行只有一条3米多宽的土路。

路,曾让南沟村成了陕北高原“被遗忘的角落”。2013年,延安遭遇百年不遇的强降雨,南沟村的不少窑洞被雨水冲塌。因为路不通畅、信号差,灾后重建工作寸步难行,整个村子几乎成为“孤岛”。

穷则思变。在镇村两级党组织的努力下,南沟村以建设农业示范园区为契机,对5公里的通村土路进行硬化改造。路一通,与外面的联系就更加顺畅,项目和产业能进来,本村货物能出去,整个村子就盘活了。

山地苹果是南沟村发展的第一个产业。通过高标准果园建设和精细化管理,南沟村全面推广“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及全园覆膜、套种油菜、豆菜轮茬等技术,果园的效益越来越好。

一个苹果,藏着农业现代化的密码。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千百年来,这是中国人最恒久、最朴素的价值追求。十年来,陕西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苹果、猕猴桃产量居全国第一,世界每7个苹果、全国每4个苹果中就有1个来自陕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如今的南沟村,逐渐探索出了村企联建、飞地模式、光伏增收、果树认养等产业发展之“路”,实现了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村民的民宿办得红红火火,吸引了很多游客观光旅游。”村党支部书记张润生介绍,南沟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发展到2021年的50.2万元,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万元,“这在10年前几乎无法想象。”

沟还是那道沟,但田间地头、村户农家的光景却已发生巨变。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彰显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2018年,南沟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年5月,延川、宜川两县退出贫困县序列,革命圣地延安从此告别绝对贫困,为中国减贫事业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的中国大地上,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60多万贫困人口实现易地搬迁,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新时代十年,我国乡村特色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彰显地域特色和乡村价值的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协调发展。2021年,全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0.6%。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112个,超10亿元的镇达到174个,超1亿元的村达到249个。

发展的转型

从《榆林地区发现一个大煤田》的消息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距今已过去整整40年。

凿开混沌得“乌金”。伴随着改革开放帷幕的徐徐展开,富集的能源资源从此掀开榆林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如同涌动在陕北高原黄土地下的滚滚血液,榆林的煤炭源源不断运往大江南北,榆林发展面貌也因这场“黑色革命”发生变化。

我国煤炭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煤炭在一次能源结构中仍处主导地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如何利用好煤炭这一稳定、经济且自主保障程度较高的能源,对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9月13日至1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榆林市考察调研,第一站就是看“煤”。

在乘车前往国家能源集团榆林化工有限公司途中,荒漠里的绿、绿色里的村,还有原野上拔地而起的塔罐,总书记透过车窗看了又看:“我当年在延川插队的时候,榆林是全陕西最穷的地方。这边人口稠密,但缺吃少喝,都是汤汤水水过日子。后来一经发现了能源,并且有能力开采、发展能源产业,完全不同了。这也就是不到半个世纪的光景,榆林繁荣起来了。”

榆林是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煤炭,造福了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书写了一部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的传奇。

依靠相对充足的煤炭储量,发展现代煤化工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是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从“黑色革命”到“绿色发展”,煤炭不再作为单一的燃料,而是作为清洁转化和高效利用的原料,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十年来,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全省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4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长 7.3%,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实现翻番。

如今的榆林化工,最抢眼的是那些魔幻般盘绕在一起的粗粗细细的管线,仿佛一个个巨型雕塑,占据着厂区的空间。就在这些神秘的管线中,乌黑的煤炭完成了各种神奇的转变。

新时代十年,我国突破煤直接液化、间接液化、煤制烯烃等三条工艺技术路线,一举奠定了中国煤化工产业的国际地位,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由高碳化向低碳化发展的新途径。百米地下,滚滚“乌金”智能开采;无垠大海,巨型平台自主建造;广袤荒漠,光伏“蓝板”释放清洁能量……我国能源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实干的引领

“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这句带有关中方言色彩的话,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的奥秘——无论什么时候,要始终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2021年9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前往位于榆林市绥德县疏属山下的中共绥德地委旧址,仔细察看旧址布局和部分复原场景,参观有关专题展陈。

展厅中,两行字格外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

走过百年非凡历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形成和培育了以“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为代表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在黄土高原的峁梁沟壑中,在深山朗月的简陋窑洞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生死相依,闯出了一片天地,干出了一番伟业,山沟沟的光芒照亮了中国。

距离中共绥德地委旧址8公里的郝家桥村,是绥德地委在抗战时期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的一个模范村,1944年获陕甘宁边区“农村楷模”称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来到村里,走村入户看得仔细。“全中国最穷的地方我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在郝家桥村,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家说,让乡亲们过好光景,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初心使命,共产党就要把这件事情干好,不断交上好答卷。

光阴荏苒,三秦大地早已换了人间。十年来,陕西以“低调务实不张扬、埋头苦干”的奋进姿态,把“勤快严实精细廉”的作风落实在岗位上、工作中,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效。

不私,而天下自公。党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这是我们党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之源、底气所在。新时代十年,查腐败、纠“四风”、正纲纪,我们党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祛疴治乱。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画卷里,如果你细细看来,会发现三秦大地的绚烂里,有时代前行的足迹,有国家兴盛的标记。


上一条:从延安精神中汲取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性党魂的力量
下一条:延安精神何以光照千秋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