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姚崇“尚廉勤为政以公”的吏治思想
打印


内容提要】姚崇撰写的“五诫”文章,就公、廉、勤等五个方面,对官员提出了严格要求。“五诫”,虽只有短短的1300余字,但深刻地阐述了姚崇“尚勤廉为政以公”的吏治思想,字字珠玑,有极强的现实借鉴意义。

大唐贤相姚崇,一生坚持“尚廉勤为政以公”的吏治思想,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地方为官,都有可圈可点的政绩。他最大的功绩是在开元元年提出的“十事要说”的政治纲领,为大唐规划了一个全方位的改革蓝图,并竭尽全力,与宋璟等人积极推进改革,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开元盛世。开元初,刚刚经过中宗韦后之乱,唐朝廷奢靡成风,官员献媚奉迎,荒嬉无度,恬不知耻,积重难返。为了创建一个风清气正,积极推行改革的良好氛围和健康的官员队伍,姚崇除通过组织程序以铁腕手段纠正不正之风外,非常重视对官员的思想教育。开元二年(公元714年),他撰写了《持秤诫》、《弹琴诫》、《持镜诫》、《辞金诫》、《冰壶诫》,合称“五诫”的文章。“五诫”虽只有短短的1300多字,却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他为官执政的吏治思想和政治理念,字字珠玑,对封建社会官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其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点:

一、强调“为政以公”的吏治思想

“为政以公”,是姚崇提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吏治思想,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为公”有着等同的重要意义。他在《持秤诫》一文中用持称称东西形象地比喻执政要公,意义深刻,说得非常好。他说“秤者,衡,衡天下之平也”,说称是一种权衡天下事物轻重、从而达到公正公平的器具。过去的旧称为十六两,有很大讲究。老祖先用心良苦,把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再加上“福、禄、寿”三星,共十六星定位为秤杆上的十六两,少一两就缺寿,少二两既缺寿又缺禄,少三两福禄寿都缺,就缺大了。古人视称锤为权,称杆为衡,常说的权衡轻重,就是说用称来衡量是否准确。“秤”本身具有“在天以齐七政(七政,古时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在人以均万物”的属性。他要求为政者要像拿着“称”称东西一样,要“执衡持平”,“称物平施,为政以公,毫厘不差,轻重必得。”“使锱铢不惑,轻重无疑,智不能矫,愚不能欺,存信去诈,以公灭私”。锱铢,是很小的重量单位。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姚崇说:做人一定要坚守公平、正直的原则。为政不管是对待南来北往的,或者左右相近的,聪明的还是愚昧的人,都要一样对待,像称东西一样,一锱一铢都不能差。要讲诚信,抛弃欺诈,大公无私,灭掉私心。不偏颇,不结党,这是君子的作风。“心苟至公,人将大同。心能执一,政乃无失”,心,只要做到了十分的公正公平,社会就会走向大同;心,只要做到始终如一的公允,政务就不会有所差错,就会做到在法律规范、制度设计、社会管理等方面,公平、公正、公道,执法如山。他要求:各位志士仁人,要以持称一样的公正公平常常勉励自己,钦佩而努力去做,并作为准则常常鉴戒效法,像绷紧的弦在身上一样,用以自戒。

二、倡导官员勤政

姚崇在《执镜诫》中批评“凡今之人,鲜务为德。纷纶谄媚,汩没忠直”,尖锐地批评当时的为官者无所作为,只知巴结讨好上司,毫无忠诚正直的不正之风。他用明镜照人作比喻,要求做人要“内涵虚心,外分朗鉴,物不可以匿诈,体无得以逃形。”即,人要内心虚怀若谷,永不自满,像明镜一样明白事理,对任何事情都不要藏匿或欺诈,要行的端,走的正,不能做无形之丑事,应当修德养性,“如镜之明、断可以平;如镜之洁,断可以决”,必须像镜子一样的明亮,断事就可以平允;必须像镜子一样洁净,处事就会决断,阳光执法,透明执法,反对暗箱操作。他在《辞金诫》中提出要学习“古之君子,策名委质,翼翼小心,乾乾终日”的精神,主张学习古代的君子重视名节和个人品德的修养,小心翼翼做人,勤勤恳恳终日做事的精神,为官者要勤政爱民,“刑不可滥,政不可贼。”这里的“贼”应该理解为不作为、胡作非为。姚崇,自己本身就是勤政爱民的榜样。他开始进入官场,在地方做官,百姓交口称赞;后来调到朝廷兵部做官,勤于政务,特别是处理平叛事宜,剖析快捷,处理得当,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提拔很快,青云直上,官做到宰相。他在朝为相,既要在朝堂议论决策国事,还要去自己先后主管的兵部、户部处理堆积如山的事务,当时的人们看到他总是急匆匆地在走着,忙个不停。他勤于政务的行为为当代和后世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三、倡导“廉慎”作风

这是《五诫》中姚崇阐述的一个重点。姚崇痛恨腐败现象。他在《冰壶诫》中批评中宗以来“凡今之人,就列称臣。当官以害剥为务,在上以财贿为亲”的腐败风气,直言不讳地指出当时的人只要列朝为臣,当官的整天想的就是害剥老百姓,在上面的则以送礼贿赂拉近关系结党为私。他说:冰壶澄清靓丽,没有瑕疵,要求当官的人,要像盛冰的玉壶一样,冰清玉洁,内心怀着冰一样的清澈,外表涵着润玉一样的美德,具有正人君子冰壶一样的德行,一定要坚持廉洁勤勉的气节,堵塞贪污攀比的大门,洁白无暇,把清白留传给子孙后代。

在冰壶诫里,姚崇举了两个廉洁的例子教育官员:一个是《晋书》上讲的吴隐之。这个人博学多才,坚守道德,为官非常清廉。儒家宣扬什么“君子不饮盗泉之水,不吃嗟来之食”。他洁身自好,饮贪泉之水从来不贪,出自污泥而不染。另一个例子是庞参拜访隐士任裳受教育的故事。庞参,是东汉名臣。他做汉阳太守时,去拜访当地隐士任裳。任裳不和他说话,只把一把葱和一杯水放在屋门前,自己抱着孙子蹲在门下。庞参想了想,明白了意思,知道任裳的用意是让他做官清如水,一把葱是要他打击豪强,抱孙子是寓意要他怜惜孤寡。庞参按照任裳的希望去做,为官清正,抑制豪强,做了许多惠及民生的好事。

《辞金诫》,是姚崇的重要篇章。他强调廉政建设,主张当官要廉洁奉公。姚崇以“子罕辞玉,以不贪为宝;杨震辞金,以四知为惧”两个典故的现身说法,引申到“不贪为宝,廉慎为师”的吏治思想,还特别提出“欲人不知,莫若勿为;欲无悔恡(lìn 同吝),不若守慎”,严格要求,谨慎做人做事,预防腐败的人生哲理。要官员将古人清洁廉正的故事,作为对照学习的榜样和引以为戒的教训,能够俯而揖,跪而受,恭恭敬敬地向他们学习,左顾右盼,谨慎做人,行谦虚恭敬之道,像子罕辞玉、杨震辞金一样,洁身自好。

子罕是2500年前、春秋时宋国的“司空”,是主管建筑工程,制造车服器械,监督手工业奴隶的部级官员,位列六卿。宋国有人得到一块宝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拿给琢玉工匠看过,工匠认为是宝物,所以才敢进献。”子罕说:“我以不贪为宝,你以玉为宝;如果你把玉给我,我们两人都失去了各自的宝物,不如各人保留自己的宝物。”那人听后跪下磕头,说:“我是个小小老百姓,藏着这么贵重的宝物,实在不安全,弄不好还会招来杀身之祸,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家的平安啊!”于是,子罕把玉留下,让玉人替其雕琢、加工,然后送给献玉者,让其卖掉,发财后才让他回去。

杨震是东汉时期的名儒,桃李满神州。杨震50岁时,做了荆州刺史。不久,调任东莱太守。他奉调到东莱上任,一日路过昌邑(山东省昌邑市),见昌邑这地方物阜民丰,很繁华,便在一所客店里住下。昌邑县县令王密,是杨震的得意门生,品学兼优,为官廉洁清正。为了报答老师的教诲之恩,一天夜里,王密手捧黄金10斤(古时候把铜有的也当成金,也可能是铜),来到杨震的住处。说:“年年桃李,岁岁芬芳,老师教导,永世难忘。这是学生的一点心意,请老师收下吧! ”杨震听了拂袖而起,很不高兴地说:“我知道你的为人,你为什么不了解我呢?”王密说:“老师,这金子乃学生的俸禄,非贪污受贿所得,我特送来孝敬老师。况且深更半夜又没谁知道,您又何必这样认真啊! ”杨震正色说:“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你怀金来,你知道,你把金子送给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能说没人知道呢?你是一县的父母官,一举一动都要为人师表,一心一意都要为黎民百姓着想,执三尺法,勿枉三尺法,贪一缗(古代穿铜钱的绳子),不值一缗钱啊! ”接着,杨震就把自己如何为官为民的事,向王密讲了一遍。王密深受感动,向老师深深拜下,惭愧地说:“老师的教诲,学生深铭肺腑,永世不忘。”

姚崇在讲了这两个廉洁的例子后,谆谆告诫为官者“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要求他们具有这样的高贵品质,只有自觉抵制“金玉”的诱惑,才能避免“象之有齿,以焚其身;鱼之贪铒,必曝其鳞”。因此“当官明白者”,“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自觉地做到“请谒者咸息,苞苴者必辞”。苞苴,意思是送给人的鱼肉用茅苇叶包着,乃行贿之举。姚崇苦口婆心、一再告诉当官的人:你们以金和玉为宝贝,我以廉洁奉公、谨慎做事为老师,你们以为黑夜、暗地里就可以收纳贿赂,我将做到和杨震一样暗室不欺,拒收贿赂。只有自觉抵制各种贿赂,才能避免像大象因为有珍贵的牙齿、鱼因为贪吃鱼饵而丧命。所以,当官而明白的人,总是坚守着廉洁勤政的美德和品行,堵塞贪污行贿、跑官要官不正之风,自觉地做到没有人来走你的门子,对来行贿的一概拒绝。进而,他提出了“与其浊富,宁比清贫”的人生价值观;倡导“冰壶是对,炯诫犹存,以此清白,遗其子孙”的治家之风。他指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要使自己没有悔恨吝惜,不如坚守清廉谨慎。如何才能做到清廉谨慎?主要是要诫除瓜田李下的行为。悔恨由何起?怨恨诽谤由于猜疑。谨慎严格要求就不会有灾祸,贪婪是灾祸的起源。只要严格要求自己,谨慎从事,必定不会有诽谤和耻辱。凡是所从事政务,应当自己先身正,严格要求,诫往修来,始终如一。

姚崇不仅这样说,而且这样做。他以身作则,在太平盛世,人们过着安逸的生活;达官贵人往往是锦衣玉食,骄奢淫逸,尽情享乐。然而,位极人臣的宰相姚崇生活极为俭朴。在唐朝国力达到鼎盛、个人官位达到至极的开元盛世,他依然不忘“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他做官只拿薪俸,不贪不占,不从事商业经营等获利活动,没有任何灰色收入。他作为堂堂的一国之相,买不起京城市区的房子,全家人住在离朝廷较偏远的郊区。那时候没有便利的交通工具,住在郊区去上朝办公很不方便。为了不影响工作,姚崇常常上朝处理政事之后,就近到一个叫罔极寺的寺院住宿,不去回家住。一次,姚崇得了疟疾,只好叫家人来寺院照料自己,没有要朝廷指派专人看护。住在寺院,他仍旧带病坚持工作,协助另一位宰相源乾曜(侍中、尚书左仆射)处理政务。每有重大事项,唐玄宗就命令源乾曜去寺院与姚崇商量。姚崇的清廉勤俭,着实令源乾曜敬佩感动,于是他奏请唐玄宗让姚崇搬进四方馆(中书省官邸)里住,唐玄宗当即批准。但姚崇认为四方馆豪华又藏有机要文件,住进去不合适,故而谢绝了。唐玄宗派人对他说:“四方馆原本为官吏而设立,你住进去也是为了社稷;我恨不得要你住进宫内来呢!让你入住四方馆何必谦辞?”他才住了进去。

厚葬之风古已有之。在姚崇的倡导和主持下,开元二年九月,朝廷颁布了《禁厚葬制》,将禁止厚葬作为法规要求执行。该令指出厚葬的危害,提倡民风节俭,要求全民破除厚葬之风,违规者杖打一百。州县官如不检查举报厚葬行为,隐瞒违规厚葬者,贬到边远不毛的地区做官。开元九年(721年),姚崇病逝。他谆谆告诫儿子不得为他厚葬。他要求儿子,在自己死后,不要穿官服,只穿平常衣服入殓,不要紫衣玉带,也不要抄经画像。他还嘱咐子孙:“汝等身没之后,亦教子孙依吾此法。”1983年因陇海路拓宽,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有计划发掘姚崇的父亲姚懿墓,人们都认为墓内一定埋葬有不少金银珠宝,结果发掘后除一块墓志铭外,陪葬的只有少量的白瓷器罐,没有任何值钱的物品,说明姚崇埋葬其父也是薄葬的。从生前到身后,姚崇忠实践行了自己的格言:“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

四、倡导移风易俗的改革精神

《弹琴诫》以弹琴比喻治国,倡导“移风易俗”的改革精神。他说,美妙的音乐可以感化人,真诚的声音可以感动人。音乐可以引导出最好的社会风气;乐声可以感化出人们高尚的情操。所以说移风易俗要有美妙的音乐,政通人和要有正确的政策。他提出当政者要像弹琴一样,“君子抚之,以和人心”,“乐导至化,声感人情”。他认为“琴音能调,天下以治。异而相应,以和为美,和而不同,如彼君子”,深刻而形象地阐述了为政爱民的民本思想,要求执政者处理政务就像弹琴一样,要合乎人心,人爱听,人民喜欢,做人民爱的事情,从政为民。这样,如弹琴的音乐到了绝妙处自然会感化人,使人动情。也就是说,从大处讲,以德治国,教育人民文明有礼,积极向上,人心大同,社会和谐;从小处讲,当官的要能以德待人,以理服人,以身正人。他还说“善为国者如弹琴。宫君商臣,则治国之道。大急小缓,岂安人之心。”这里说的宫君商臣,就是现在说的音阶1、2、3、4、5、6、7。就是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像弹琴一样,要按1、2、3、4、5、6、7的音谱去弹,执政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弹琴不按音谱去弹,过急、太缓都不能让人听着舒服,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就不能安定人心。同时,他指出要根据实际“改张逾于立法”,改革不合理的部分,而且要立法,用法律的形式把改革的部分确定下来。姚崇把执政比作弹琴。他讲的这些话,既包含着惜民、爱民、注重教化,以情感人,执政要和人心的民本思想,也包含着依德化人和依法治人的德法并重思想。他指出,当政者果真能做到这样,惜民、爱民、德法并重,犹如高超的琴师弹琴,发出悦耳之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人民各得其所,安居乐业,大同和谐的社会一定能实现。

五、强调为政者要以身作则

姚崇在《持称诫》中说:“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师。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无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之所向。我之所教,人皆其效”。他精辟地阐述了法律、官员的作用,说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当官的人是老百姓的师表。就像管仲说的“上服度则六亲固”,你自己走的端行的正,事事按法度办事,人民就亲近你,不用强迫命令人民就会按法度去做。毁法者,在上不在下,只要当官的人始终如一,按法办事,以身作则,公平处理每一件事,老百姓那里来的怨言?关键是看你做事公平不公平。所以说:上面提倡、倡导什么,人民就会向那个方向走;我们教什么,人民就会做什么。他提出做一个好的官员,要“凡所从政,当须正己。诫往修来,慎终如始。”,要当官者正人先正己,谨慎为政,始终如一,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打铁必须本身硬。

姚崇正人先正己以身作则的吏治思想,深切地影响了当时的皇帝和各级官员。唐玄宗和姚崇都身体力行,为了厉行勤俭,开元二年七月唐玄宗发布规定:对所有乘车上的金银器玩,一律销毁,供军队所用;遣散部分宫女,减少后宫开支,后妃以下不得服用珠玉锦绣;唐玄宗亲自从宫中拿出一些锦绣之类的东西于殿前焚烧,向社会宣示以俭持国,提倡节俭;规定百官服带、酒器、马衔、蹬,三品以上以玉为饰,四品以金为饰,五品以银为饰,以下禁止使用金银玉饰;不准开采金银玉等矿藏。

副相卢怀慎,对姚崇很是尊敬,很赞成姚崇的吏治思想。他为官清廉俭朴不经营产业,衣服、器物上没有用金玉做的豪华装饰。虽贵为宰相,但妻子儿女仍然寒冷饥饿。他得到的俸禄赐物,毫不吝惜地给予需要支助的朋友亲戚,随给随无,很快散尽。他赴任东都洛阳去掌管选举,随身用具只有一个布袋。他得病后,宋璟、卢从愿(工部尚书)去看望,见铺的席子单薄而破旧、门上没挂帘子,正好有风雨刮来,举起席子遮挡自己。天晚了摆饭招待,只有两盆蒸豆、数碗蔬菜而已。他死时,家里没有留下储蓄,还是唐玄宗听了四门博士张星的上言,赐给了他家织物百段,米粟二百石,才办了丧事。他们以身作则,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为政以公,倡导勤廉,蔚然成风,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姚崇的吏治思想具有很强的先进性和超前性,即使放在今天也是高标准的要求。姚崇说“为政以公”,与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我们说“立党为公”,都落在一个“公”字上,虽各自的内涵有一定的区别,但大义是一致的,目的是一致的。公,是人类从古到今追求的道德顶峰;公,是统帅一切事物的纲。纲举目张,有了公就有了廉和勤。公、廉、勤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作用;有了廉才能做到公和勤;有了勤才能保证廉和公。我们说大公无私,姚崇说“以公灭私”,说的更彻底,更到位。存有私心就不可能公,无私心才能做到公。古人和姚崇说的“大同”,要达到的是“人人友爱互助,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没有战争和动乱,无贼无匪,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这和我们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目标是一致的。

有好的吏治思想不等于就能有好的行动。行动是思想的体现,只有有了优良的行动才能体现出好的思想。言行不一绝不是个别人的行为。从古到今,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大有人在。那些汉奸、卖国贼、贪官污吏,也曾经把理想、道德喊的震天响。凡事,做到一言一行一时可以,做到一生一世是很难的事情。纵观天下,所有的恶性事件、群发事件追其源都是执法者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所造成的,概莫例外。姚崇一生无论是做人、做官、做事,都是严格地遵守着自己的吏治思想要求的标准在实践着,几乎没有污点,其光明磊落,公而忘私,勤政廉政、以身作则,为后人树立了一个高大的丰碑。从政者如能从姚崇的思想和行动中吸取教益,为政以公,耸廉勤,身体力行,履行于实际,当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姚崇的吏治思想上体现的十分充分,学习、继承姚崇的吏治思想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姚崇的吏治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中国,是腐败的多发期、高发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强大的决心反腐。有人总结反腐斗争的现状和经验,说在三大特点“落马高官多、贪腐数额大、群蛀现象严重”之外,又出现了三个新的特点:“期权兑现”方式滋生、“官荫二代”现象频现、渎职侵权激化社会矛盾情况严重等。在当前趋利主义、一切向钱看、贪污腐化多发的时期,研读姚崇的《五诫》,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看看姚崇,一千多年前的人,有如此高尚伟大的认知和崇高的行为,比比我们共产党人,有多少人远远不如!所有当前这一切不良现象都是在位官员们执衡而不能“平其心”,不能“称物平施,为政以公”。国家权力变成了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天下公器”变成了他们害剥人民的利刃,公平和正义的天平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现今,举国上下,正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进行反腐斗争和廉政建设,正在坚持不懈地反“四风”,每一个人都应该以姚崇为鉴,以《五诫》为鉴,对照自己,牢固地树立“为政以公,耸廉勤”的吏治思想,修德养廉,公平、公正地执法执政,做一个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党的事业的人。

(作者:王天成,陕西临潼人,出版著作:《职称的由来及沿革》、《依法治国的八大名相》及长篇小说《转折》、《路》、《股惑》等。)


上一条:谈汉宣帝刘询的“高薪养廉”制度
下一条:从《林则徐家书》看他以作风、家风、民风建设为核心的廉政观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