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出处:清代·曾国藩《曾氏家训》。
译文:做大官,享受优厚的俸禄,高居于百姓之上,则有救民之困的责任。读圣贤的书,学习古人正确的思想,粗略知道了其中的大义,则有使还不知大义之人懂得大义的责任。
品读:晚清名臣曾国藩,被誉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他的文章博大精深,“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语)。曾国藩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语)。他的临终遗言《诫子书》中有这样两个经典句:“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经典句中“拯民溺”的“溺”,是“陷入困境”的意思;“救民饥”中的“饥”是“饥荒”的意思;“觉后知觉后觉”中前两个“觉”,动词,是“教导”“使觉悟”的意思,后一个“觉”是动词,“醒悟,明白”的意思。该句的要义是:为官者,有救民困之责任;读圣贤书者,有指导他人之责任。一言以蔽之: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一定要有责任感!
曾国藩注重家训、家规、家风建设。他认为:“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他定立的家训,立意高远,内容丰富,蕴含着自然辩证法和社会辩证法,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经久而不衰。文章开头所摘的经典句,就是告诫子孙:要心怀责任,有担当。曾氏家族人才辈出、绵延昌盛,与曾国藩重视家教并能身体力行是分不开的。
家是小社会,社会是大“家”。为官者要对民负责,为学者要有益于社会。
官与民是鱼水关系:官手中的权是人民给的,民能赋予官权力,也能间接剥夺官的权利;官所支配的资源来源于民,民不劳作,不创造财富,官便成了“无米的巧妇”;官要想坐稳官位,就需要民拥护,否则,民不服官的管理,官的权利无法行使。这种鱼水关系,决定了当官从政就是要给百姓谋福利,要常怀亲民爱民之心,解民情,懂民意,救民困。这样的官,才会无愧于民、无愧于心;国,才能长治久安、走向富强!
“闻道有先后”,先知先觉者应担负起启蒙后知后觉者的责任,主动用进步思想启迪落后思想,用高智慧去影响带动低智慧,提高文明程度,让人们更好地生活。如作家只有不畏权,不媚俗,才能发出正义的声音;科学家只有树立求真求善、敢为人先的奉献精神,才能一往无前去追寻真理、造福人类。
说到底,从物质层面讲,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之一,良好的家训,则是优化其环境的精神食粮,物质、精神在人的成长中缺一不可!先贤们以家训感染、孕育出杰出人才的案例数不胜数,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仰之,敬之,并行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