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出处:清·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译文:一个家庭如果勤劳就能兴旺,一个人如果勤劳就能保持身体健康,既勤劳又节俭,就能保持长久,永不贫贱。
品读:
“勤以修身,俭以养德”,勤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不禁有人要问:在物质丰盈、生活富足的当今社会,这一千年训诫是否还有现实的意义?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是否还有继续传承下去的必要性呢?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清朝历史上曾国藩是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位列三公,可谓显赫一时,也是清朝末年的四大名臣之一。然而,即使已经取得了如此成就和社会地位,曾国藩仍躬身垂范,以身作则,力行勤俭。在穿衣方面,他往往不着华服,衣着朴素;起居之所也是极为普通的院落,与其它官员相比其府邸丝毫不见豪华之气,一生克勤克俭。对于子女他要求同样严格,他曾多次苦口婆心的教导子女“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他时常叮咛子女不要贪图锦衣玉食的生活,每日坚持早起,修文习书,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得沾染官宦子弟纨绔之习气。正是因为这样的言传身教,其长子曾纪泽后来成为了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也成为了一位优秀的数学家。
“家勤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公如是说,亦如是做。曾公已去,然而他留下的家风家训却依然闪耀着光芒,无论其子,亦或其后入,曾氏均不乏曾宝荪、曾约农这样的大教育家和大学者。《曾国藩家书》流传至今,其家训家风仍受后入尊崇,用来育子传家。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杨坚深知“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长久者”的道理,于是宣扬倡导简朴,宫中妃嫔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锦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从而使人民负担得以减轻。勤于朝政,任用官员唯才是举,发展经济,整饬吏治。正是由于力行勤俭之政,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府库充实,社会繁荣,史称“开皇之治”,该时期也是隋朝的鼎盛时期。反观待到隋炀帝杨广继位,一改前朝勤俭之风,骄奢淫逸,不恤民情,好大喜功,连年征战,耗损隋朝国力,终至民怨沸腾,一个繁荣的王朝仅仅十余载便分崩离析,土崩瓦解。
大至一个殷实的国家尚且如此,虚耗与挥霍导致最终只能走向灭亡,无法持久。我们每一个小小的家庭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前山西“钢铁大王”李海仓从一家乡镇企业做起,曾一手创办海鑫集团,打下百亿江山,然而待到其子李兆会接手,迎娶女星,豪华婚礼,奢靡成性,不重实业运作资本,一掷千金,终而落得个企业败落,债务缠身。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方有勤劳能使我们一步步走向富足!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如何才能长久延续呢?唯有勤俭!
习总书记说过“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天道酬勤,一勤天下无难事,俭以致远,勤与俭相融合,才是走向幸福生活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