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义以为尚的君子人格

打印

家训: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义之事则从。

出处:南宋•朱熹《朱子全书•朱子遗集•家训》

译文:看见不正当的财物莫拿走,遇到合正义的事情要勇为。

品读:

中华民族为何能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以“礼义之邦”著称于世,是因为自先秦儒家圣贤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学说起,“义”不仅是中华传统美德谱系“六德”、“五常”中最为核心的道德观念,也是士君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生命实践中最为高贵尊严的价值追求。

先秦儒家后,士君子义以为尚的价值追求,经过历代儒者以“家训”、“家约”、“女戒”、“闺范”、“训蒙”等方式的大力阐扬,及后世俊杰以“义庄”、“义舍”、“义田”、“义学”、“义山”等载体的推广实践,逐渐转化为具有普遍立法效用的道德规范,从而为普罗大众的日常行为抉择提供了价值准则的指导作用。

正是士人阶层和广大民间社会对“道义”的这种最诚挚、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才能在中华大地的广袤热土上不断谱写出如周公“大义灭亲”、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浩然正气”、史可法“慷慨赴难”等流传千古的动人篇章,及演绎出如“瞽叟底豫”、“孟母三迁”、“黄香温席”、“木兰从军”等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这些感天动地而又极富正能量的历史人物形象无一不是出自家庭的孕育和熏陶。可见,家庭是伟大人格的培养所,是社会风化的本源地,是传承文明的活图书馆。

南宋儒者朱熹作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理学宗师和教育大家,不仅非常重视童蒙养成的社会教化,也极为重视子弟人格养成的家庭教育。为此,他专门著有《童蒙须知》、《训蒙绝句》、《小学》等影响巨大的蒙学读物,及写有《训子帖》、《戒子帖》、《戒子书》、《家政》、《家训》等影响深远的家教范本。身为父亲的朱熹,对子弟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并重,如“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义之事则从。”的家训就是教导孩子在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的过程中涵养义以为尚的君子人格。父亲朱熹通过《家训》培养孩子从小树立起“见利思义”、“见义勇为”的价值追求,使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始终能以“惟义所从”作为立身行事的价值原则。无疑,《家训》在“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及“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儒学大师朱熹在培育子弟君子人格方面所具有的典范性意义,正如习近平同志在“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谈话中所言:“作为父母和家长,应该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的心灵,促使他们健康成长,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总之,充满爱意的家庭,敦厚朴实的家风,良好严格的家教,既能涵养出光明俊伟的君子人格,也能培养出承当使命的社会脊梁,同时能塑造出无私奉献的国家栋梁。正古贤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子弟能成教于家,则家道兴旺;家道兴旺,则国运昌隆。愿天下父母能为孩子的人格养成尽好家庭责任,愿公众人士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愿社会国家能为孩子的成德成才提供体制保障。


上一条:79.心正乃万事之本
下一条:8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