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出处:明末清初朱柏庐的《治家格言》。
译文: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走极端、绝断,做事切忌做过头,否则将极可能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无路可退;志得意满时,见好就收,不能得寸进尺,以免遇到麻烦。须知,福兮,祸之所伏
品读:
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生存,少不了要与他人打交道,如何处世如何为人,把握好分寸就成了极为重要的一点。为人处世,时时刻刻彰显着一个人的涵养家教,懂得进退分寸的人往往能够广结良缘,能够在社会中成功立足。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有一句“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这两句话细细体会,很有哲理很有味道。
凡事当留余地。古人的处世哲学教育现代人,做人有四不可:福不可受尽,势不可使尽,好话不可说尽,规矩不可行尽。我们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要充分的考虑,为将来的行事留下回缓的余地。当然不仅是对自己,对别人也要留下后退的空间。俗话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处事时适当的为他人考虑一番,结一番善缘,日后遇到棘手的难题时才会有贵人伸出援手。我们都知道福兮,祸之所伏。凡事不做绝,日后别人才能对我们手下留情。历史上有很多人用他们的血泪教训为我们验证了这个道理。譬如说:先秦时期商鞅为了能够使秦国最快地富强起来,协助秦孝公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当然,商鞅成功了。但是,因他制定的法规太过严酷无情,商鞅本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秦孝公去世后,秦惠文王即位,下令将商鞅以酷刑处死,并株连其族人,无一幸免。正是由于商鞅在变法期间不知进退,不懂分寸,处事不留丝毫余地,才得罪了太多人,以致失道寡助,最后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公敌。相反,《三国演义》中有个情节,刘备兵败不知所踪,关羽为了保护两位皇嫂的安危,与曹操签订了三条合约后降曹。后来,获悉刘备踪迹,“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曹操坚持阻止手下人的追杀。后来,曹操败走华容道时,关羽放了他一码,曹操才捡回一条命。
得意不宜再往。过于满意、顺利的事不应该再做第二次,以免遇到麻烦和意外。志得意满时也应该见好就收,以免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贪得无厌的人,往往不会有好下场,而他失去的总是比得到的多。我们要知道物极必反,过满则溢。凡事要知足,知足才能长久的感受到快乐。就像《德道经》里说的:“罪莫大于可欲,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见好就收,适可而止,知进退,才能够功成身退。有个成语叫得意忘形,它说的正好是得意不宜再往相对的,它告诉我们,人在得意高峰的时候不懂得回头,不懂得退步抽身得早,那么往往接下来的就是亏损、就是失意。《了凡四训》里面说到,“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当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人要懂得求缺、知足、守谦。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很好地学习体会古人的处世哲学,把握好为人处世的分寸,知进退,才能够立足于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