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敬畏之心,修君子之道

打印

家训: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出处:唐·韩愈《与孟尚书书》

译文:就是做人要讲良心,上对得起苍生,下对得起黎民,反思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品读:所谓“家训”就是祖上给后人留下来的经验之谈,是人生之经典,足以成为后人安身立命的“座右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思想博大精深,这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和组成。在我国思想的宝库里,“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聪明才智,在它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充实着丰富内容,贡献着多彩智慧,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出自韩愈的《与孟尚书书》,其实说的就是四个字:问心无愧。这句话对党员干部来讲,应该是一生的信条。

党员干部是代表人民利益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恰恰是党员干部在工作中最根本的,因为这才能赢得人民的拥护与赞誉。

仰不愧天,要对得起党和国家。党员干部都是党培养的,食之俸禄、谋其政事,党始终对干部是关心和爱护甚至是保护干部的。从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系列管理干部政策解读来看,党始终把干部的健康成长放在突出位置,反腐的更大目的就是让干部们清白一生,干干净净。因此,党员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对得起党给予的待遇和关爱,给予的位置和权力,仰不愧党。

俯不愧地,对得起人民群众。党员干部从群众中来,更要到群众中去服务,这是我党这些年来总结出来的基本经验。党员干部不能高高在上,要俯下身子,切实为老百姓做实实在在的好事。知屋漏者在于下,党员干部俯下身子到群众中,才能俯不愧地。

内不愧心,对得起自己。对不起自己的人更不可能对得起别人,不求名垂青史,但求无愧于心,党员干部要有这样的胸怀,才能体现爱惜自己的一切,也就会一生受益。

放眼过去,从古人的“畏法度者最快活”的朴素法治敬畏之精神,到我们今天大力提倡“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荣辱观,社会有了极大进步,但距离我们要建立的法治国家,还有一定距离。愿我们都能自觉遵纪守法,谨慎言行,怀敬畏之心,修君子之道,做良善公民,做清廉官员,这样大家便能行的正、走的直,共同建立一个法制健全、天下安定的和谐社会!


上一条:68.端正态度,有心做人
下一条:70.近芝兰者久自芳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