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切不可疏懒

打印

家训:为政要勤勉不懈,切不可似我疏懒、塞责,志大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坐是百无一成,凡人为一事,以专而精,以纷而散。

出处:清咸丰年间曾国藩《家书》

译文:沅甫九弟左右;……凡属承上启下的公文,自然不得不照申办,千万不可以像我那样疏懒,置之不理。我生平的过失就是志大才疏,有实实在在的心愿而缺乏实现心愿的能力,所以才会像现在这样一事无成。凡是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时候,要专一才能精到,如果不专一,就会散乱而顾及不过来。

品读:曾国藩是生活在旧社会秩序行将崩溃的晚清社会,能够以书生克平乱世,并于乱世中十年七迁青云直上,连跃十级,从七品一跃而为二品大员,湘军统帅,创造了清廷任官的奇迹。1852年他因母丧返乡,在朝廷陷入十分为难之时,以在籍侍郎身份任湖南团练大臣,组建了一支独特的湘军。这支极富儒家色彩的军队在他的统帅下转战十年,成功击败了几乎颠覆清廷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最盛时,湘军总兵力达到三十万,以“无湘不成军”之势铸就了曾国藩政治生涯的顶峰,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天下而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又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成为世人推崇的末世圣人。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岁月。在那极为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力挽狂澜,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获得官场上的巨大成功。可以说,曾国藩的崛起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社会。而曾国藩其人,尤其是在为官、理政、治学、治军、家风家教、观人识鉴、知人善任、廉洁自律方面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无形中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人生财富,把中国人在恶劣的环境中反复磨砺治学、为官、从政的智慧与谋略演绎的淋漓尽致。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曾对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大加赞赏,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曾国藩所创建的湘军多为三湘子弟,尤其是自己的族人,直系亲友兄弟。所以,他在戎马倥偬当中,时刻不忘对他们进行为官必须勤政爱民、修身养性、廉洁自律方面的教育,本文所摘取的致九弟(为官切不可疏懒)部分,只是他众多为官理念的一部分,名为致九弟书(即曾国荃),实为教育众多家族子弟的警世名言。在对九弟沅甫提出的要求是:为政要勤勉不懈,严于律己,不要疏懒塞责,志大才疏,同时应该把精力集中起来做好每一件事。

曾国藩虽然经过自身奋斗和努力,已是朝廷一品大员,湘军统帅,但他虚怀若谷、谦虚谨慎,首先对自己以往的经历进行了认真的反思和深刻的自责,他认为自己“生平之失在志大才疏,有实心而乏实力,坐是百无一成”。这其实是他谦虚的说法,其真正的用意在于告诫大家为政切忌疏忽懒惰,做事切忌用心不专。可以说,这“专精”的真谛也是他本人在经历了多年的宦海风波后总结的真知灼见,也是他人生阅历和生存智慧中提炼出的成功秘诀,为官之道。而反观历史上和现行社会中的贪官和腐败分子们,无一不是志大才疏,不干正事,一味地溜须拍马,揣摩领导意图,欺上瞒下,以权谋私,收受贿赂,卖官鬻爵,欺压百姓和排斥打击持有不同政见者,最终落得身败名裂,不耻于人类的罪恶下场。所以说,我们今天认真品读今古贤人的经典家训,充分挖掘经典家风家训,包括曾国藩的家书家训,尤其是有关勤政廉洁思想的优秀文章,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党风廉政建设、传承和弘扬廉洁文化的优良传统,增强“四个自信”,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附:主要参考书目:1、北京出版社《曾国藩全典》

2、岳麓书社《曾国荃全集》


上一条:63.尚廉戒贪须抓早抓小
下一条:65.勤学行,守基业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