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家风代代传

打印

家训: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出处:北宋·司马光《家训》

译文:爱(孩子)不知道教育,会使孩子沦落到不肖、大恶、刑罚、作乱逃亡的境地。这不是他人败坏了孩子,是母亲败坏的啊。自古到今,这样的事例真是多得数不过来。

品读:

记得小时候放寒假在乡下外公家居住,外公把家门口附近的枣树树枝用工具砍掉,我有点好奇,好好的树枝为什么要砍掉啊?外公说,今年不砍掉多余的树枝,明年的枣子就不甜不好吃,每年冬天把不好的树枝砍掉,第二年的枣子才会香甜可口,这就是人常说的“树不修不直,人不学不才”。我似懂非懂,直到我长大后,才深刻领会了这个道理。

“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是习近平同志讲过的话。的确,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家风,好的家庭留下了很多的家训,让这些家族屹立百年,人才辈出。廉臣包公,留下家训,凡我子孙,不廉洁者,不得入祖宗祠堂;江南钱氏家族,留下“钱氏家训”,注重诗书养华,崇文倡教,把读书当成第一等事,钱氏不为世俗所累,学习的目的性非常纯粹,把功名利禄看得较淡。他们读书,完全是对知识的追求和热爱。正因如此,钱氏后人中多勤奋治学的学者和大科学家人才济济,钱穆、钱三强、钱学森……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在文化、科技、教育领域成就巨大。

由此可见,家风家教对人的影响特别大,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道路和家国情怀。从一个家庭来说,只知道宠爱孩子而不知道教育孩子,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古往今来,慈母多败儿,最终孩子走上不归路的数不胜数。高尔基说过,“爱自己的孩子,母鸡都会,重要的是教育”,这和我们五千年悠久传统文化的教育观点不谋而合。

父母疼爱孩子,是人之常情,想要为其提供最好的条件都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的宠爱,使孩子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关心人民群众疾苦,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这样的教训非常深刻。周永康,曾经的中央政法委书记,其子周滨利用父亲的影响,大搞权钱交易,最终走上了不归路;郭伯雄之子郭志刚,利用父亲权利搞政治攀附,走上了人民的对立面。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有的领导人自己两袖清风,为人公道正派,一心为民办事,就是不重视家风家教,社会上不法商人瞅准空子拉拢其亲属下水,领导亲属走上犯罪道路,给党和人民造成的危害特别巨大,而且还影响了老领导的清誉,给家庭乃至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

与之相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教育孩子上为我党乃至全国人民做出了榜样。我们国家第一任领袖毛泽东,为了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建国后当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他不顾同志们的劝阻,毅然送长子毛岸英去朝鲜战场,最终毛岸英牺牲在了异国他乡。当岸英牺牲的消息被主席获悉后,主席说“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这是何等伟大的父爱,何等高尚的家教!无论何时,广大领导干部一定要重视家风家教!个别领导干部的儿子,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谁,究其深层原因,是家中家教不严、家风不正的原因,是长辈们一味的溺爱,致使其为所欲为,走上一条不归路。

家风,是一盏明灯,照亮前行的路;家风,是航行的指南针,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好的家风能影响几代人,使个人优秀,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长治久安。好的家风犹如一杯清茶,为世人敬仰学习,传承千百年经久不衰!


上一条:47.清雅闲适之乐
下一条:49.论勤俭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