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搁一生。
出处:明代·袁了凡(原名:袁黄)《了凡四训》
译文:一个人必须要每天知道自己的过失,才能天天改过。若是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就一天安安逸逸地以为自己没过失;如果每天都无过可改,就是每天都没有进步。天底下聪明俊秀的人实在不少,然而他们在道德上不肯用功去修,事业上不能用功去做,得过且过,不想前进,所以才耽搁了他们的一生。
品读:
严于律己、改过自新、勤于修身,是中国古代以来名人志士为人为学的基本功夫。《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毛泽东说:“凡事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鲁迅说:“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苏格拉底也说过:我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无知。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要求必须天天知道自己的错误、过失、无为,必须天天修正自己的言行、增强自己的才智,时刻不忘充实自我。如果一天不修身、不改过,就是自我放纵、耽于安逸、虚度光阴;就是纵容错误和过失滋生蔓延,拖拽见识和才智积赞增长。
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时时刻刻紧绷修身改过之弦,看似过于苛刻,但蕴涵着深刻的量变与质变的哲理。影响一个人成长成才的正、负能量此消彼长。勤于修身改过,尚可能保持正、负能量的基本平衡;稍有放纵,负能量就开始缠身;如不及时悬崖勒马,将被负能量压垮,导致前功尽弃,“耽搁一生”。
网络上曾流行这样一句话:“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功,那是牺牲了安逸换来的;不要羡慕别人的才华,那是私底下的努力换来的;不要羡慕别人的成熟,那是经历与沧桑换来的。”生活中,不乏一些失败者、平庸者、怯懦者,他们总是在羡慕别人的成功、才华和成熟,却没有探求别人光鲜背后的历尽艰辛、不懈攀登、厚积薄发,更没有剖析自己卑微背后的随遇而安、慵懒散慢、得过且过......不知非,不改过,耽搁了大好年华。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过错。成功与不成功的人士区别在哪里呢?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成功人士身上的优点往往比一般人多一些,善于改过自新;那么,又是什么因素障碍了一些人的成功呢?那就是这些人身上的缺点。如何才能进步呢?改过就是进步。要想不断超越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得从改正缺点、过错入手,并做到“日日知非,日日改过”。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快知识更新、加强实践锻炼,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努力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该“日日知非,日日改过”,转变作风,改正缺点,增长才干,避免“少知而迷、无知而乱”。当前,我们正在开展的干部作风问题排查整改,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剖析错误,深刻分析不足,勇于改过自新、增强工作本领,努力达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实现在新时代有新担当新作为。
水滴可以穿石。如果你有志成才成功,不再甘于平庸挥霍,只要坚信日日知非,日日改过,改过自新,就能一点点扳过负能量的“天平”,向“聪明俊秀”靠拢。梦想成功,并付诸努力、改过自新、持之以恒,永远都不会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