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训:“善读书者,须视书如水,而视此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则涵泳二字,庶可得之于意言之表。”
出处:《曾国藩家书》(咸丰八年八月初三日国藩字谕子纪泽文)
译文:善于读书的人,必须把书看作水,而把这种视书如水的心情看作如鲜花、如稻秧、如鱼儿、如洗足,这样对涵泳二字也许才会有更深的体会了。
品读:《道德经》中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曾国藩在家书中对长子纪泽谈读书之道时,亦把书比作水,可见水的特性与书的特性有共通之处,我们想想,这环宇之大,无有不被水所润泽之地,而我们的“心”也是一片天地,这天地也需水的滋润,才能呈现出缤纷的色彩,那么我们“心”的滋润之水是什么呢?我想这就是书。书是我们“心”中的圣水,我们的心也需要它来滋润、浇灌,那样我们的心才不会枯竭、干涩。
曾氏所说应视此读书之心“如花如稻如鱼如濯足”,这“花”、“稻”、“鱼”、皆是古代耕读之家所常见之物,而“濯足”则更是我们的日常行为,曾氏为什么要这么说呢?我想曾氏是在教导其子读书应融入生活,在实践中读书,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中央纪委提出的“学、思、践、悟”方法论,读书是学习,思考也是学习,实践则是更深入的学习,而至于领悟和感悟,则是学习的深层次成果,这个过程是螺旋式上升发展的,我想我们读书的过程也应如此,读书应不偏离生活,不偏离工作,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学,我想这才是读书的真谛。
这句格言中,曾氏随后又提出了针对读书效用的“涵泳”二字,“涵”者,如春风化雨悄无声息,又如清澈的渠水灌溉稻田,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一切又都是那么的有所得!而“泳”者,仿如蛟龙潜渊一般生龙活虎,又如鱼儿嬉闹一样生机盎然,这一静一动的两字,让我还真内心有所体察。我就在想,我们的内心啊,时刻也都处于一种动静更替的状态,这和我们平时读书的心境是多么的契合?若我们能善于利用这读书的动静之功,时常用书籍这杯水来滋润我们的心田,我想在这悄无声息之间,在临危受命之时,我们定然会在身心修为方面有所进步,干事创业方面有所精进。
总之,水是大用与上德之物,而这书也如水般是大用之物,所以才有了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水的优劣我们一眼一品间便了然于胸,而书的好坏我们用良知稍加品鉴亦可全知,所以书真如水也。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我们只有扩展书的外延,加深自身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我想我们才能把自己锻造成若水若书般大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