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省发改委突出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工作重点放在稳增长、调结构上,认真贯彻落实中省预调微调决策,按照中、省转方式领导小组的具体要求,及时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全省经济处于上升通道的势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一)坚持投资消费双拉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一方面,继续把稳定投资作为重要任务,把搞好民生工程、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1-10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81.86亿元,增长28.4%;新开工和投产项目分别增加15个、20个,省级重点项目新开工项目达到56个;西部最大的外商投资高技术产业项目三星闪存芯片如期开工。另一方面,把增加居民收入和稳定居民支出预期作为促进消费的根本措施,通过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释放消费潜力,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优化消费环境,推动消费需求稳定较快增长。投资、消费的双拉动,有力支撑我省经济稳定在较快增长空间,前三季度实现生产总值9568.34亿元,同比增长12.7%。
(二)坚持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深入实施“两大两化”战略,着力抓好支柱产业发展,及时启动产品收储措施,积极兑现装备制造、纺织等部分行业税收优惠政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6%,增速持续保持全国第一;能源化工实现增加值4000亿元以上,增长29%,占到规模以上工业的62%;油气当量有望突破6000万吨,保持全国第一。利用产业发展低潮时期,协调资金、出台政策,支持钛、锆等新材料产业发展,延伸电子信息产业链,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0.6%,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29.1%,太阳能光伏电站、西安软件城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淘汰落后产能小火电300万千瓦,造纸、水泥、铁合金1000万吨。
(三)坚持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积极推动呼包银榆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等重点区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相继制定出台秦巴山、六盘山和吕梁山三大片区扶贫攻坚规划。深入实施分类指导、一市一策举措,出台支持渭南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若干意见,在韩城市设立省内计划单列市试点,宝鸡副中心城市、铜川资源转型、延安城乡统筹、陕南循环发展、杨凌现代农科城等势头良好,竞相发展、多点支撑、多元带动的发展格局正在形成。
(四)坚持民生优先,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三秦百姓。下气力推动移民搬迁、保障房建设、社保医改等项重大民生工程。民生工程项目资金到位率、开工率分别达到100%;又有40.99万套保障房开工建设,累计竣工15万套、完成投资900亿元;避险移民搬迁工程又新开工6.07万户,重点镇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5亿元,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增长1.5倍,卫生和社会事业投资增长67%。
(五)坚持改革开放,开放开发高地快速崛起。认真落实新36条政策措施,支持非公经济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和国企改制,前三季度民间投资同比增长30.7%,占到全省投资的43.9%。针对外向度低这一难题,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通过举办西洽会等重大展会,促进一大批项目签约和落地。组织开展“央企进陕”、“民企进陕”,组织实施港澳招商,抓好签约项目落实,上半年利用外资18.96亿元,增长38%。
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重要一年,各项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继续坚持稳为基础、进为目标的工作思路,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继续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是继续实施预调微调措施,确保经济稳步回升。二是以稳定市场和产品促销为重点,继续保持工业平稳增长。三是以招商引资和改善发展环境为重点,推动投资持续增长。四是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为重点,加快城乡区域统筹发展步伐。五是以壮大非公有制经济为重点,全面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六是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为重点,促进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七是切实落实改善民生的各项部署,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