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国土厅扎好管权限权制度“围栏” 念好权力“紧箍咒”
打印

去年以来,省国土资源厅深刻汲取国土资源领域腐败案件教训,积极破解工作中的难题,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制度授权,探索方法途径,打出一套管权限权“组合拳”。

实行“三重一大”事项决策集体签字背书。针对案件查办中发现的暗箱操作等问题,今年9月,出台《关于建立国土资源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签字背书制度的意见》,全程记录行权行为,解决决策与责任“两张皮”的问题,消除参与决策的领导干部不敢表态、不会表态、不愿表态和怕得罪人、怕得罪主要负责人的“驼鸟心态”。签字背书范围涵盖9类重大决策事项、3类重要干部任免、5类重大项目安排和5类大额度资金使用,所有国土资源业务、机关建设、干部队伍、执法裁量等全部实行集体决策、签字背书。这一制度的建立和落实,给“形式表态”将了一军,实现行权留痕、责任可查,有效挤压权力寻租绝对空间,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的合规性、透明性、民主性得到很大提高。

建立权力相互制衡的工作机制。结合机关内部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以“均衡权力配置、加强权力制衡、做好权力下放、严格权力监管”为核心目的,将机关处室划分为决策、执行、监督和保障四大体系,加强权力运行的全程监控和重点环节防范。对厅内各业务处室间的职责分工进行了均衡配置和重新调整,细分工作流程和环节,实行“办理和监管分离”、“承办与审批分离”、最大限度减少“一个处室全程办理”的问题,清晰界定每个业务处室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做到衔接有序、运行高效、执行有力。如将采矿权、探矿权价款收缴由勘查处和矿管处调整到资金资产处,做到价款收缴和证件颁发分离,杜绝拖欠价款的人情发证。还比如将建设用地统征从建设用地管理处分离,避免既管批地又直接征地;将机关运行经费由资金资产处调整到机关党委,做到资金的用、管分离。将土地整治、地勘基金项目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建设项目的过程监管、竣工验收从相关业务处室剥离出来,新组建内审稽核处,形成以“法规处事前审查、稽核处事中事后监管审核、监察室事后问责”的各有侧重全程监管体系,实现了决策科学,执行有序、监督有效、保障有力。截至8月底,审批建设用地是去年同期的3倍多;在矿权投放上,新增生产能力5000万吨/年,基本满足了全省扩投稳增的需要。今年确定的移民搬迁安置房全部开工,建成率比上年提高5.3%。在近年来资源性收益骤减的情况下,非税收入接近全年目标任务,为省本级财政增收作出了贡献。

制定权力清单,全面简政放权。深化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工作,将门户网站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渠道、政策宣传的重要阵地、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平台、便民服务的重要窗口,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省厅除保密内容外,全部向社会公开公布。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建立权力清单,将6大类、10多项具体审批事项,逐步下放到市县,省厅不再直接决定这些事项的具体项目安排、资金分配,由直接实施向监管防控转变。按照“开正门、关后门、堵偏门”的原则,对需省厅决定的重大项目确定、大额资金安排、矿产资源配置、资源量评审和价款评估,决策前必须先经过专家评审,参与评审专家由本级监察部门在专家库中随机抽签,确保专家评审意见的公正、科学和独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省厅凡制定政策性、规范性文件,都要事先征求下级、管理服务对象、有关专家的意见,进行法律政策和社会风险评估,确保各项行政行为和权力运行始终在法律政策之内。


上一条:省统计局严肃过节纪律坚决纠正“四风”
下一条:省财政厅强化“双节”期间纠正“四风”工作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