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飘动圣洁的哈达(图)
打印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叫况成明,是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二十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指挥长,我汇报的题目是《心中飘动圣洁的哈达》。

  我组织施工的风火山隧道,全长1338米,位于青藏高原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坐落在海拔5010米的风火山上,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冻土隧道。这里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日有四季、年无炎夏,平均气温零下7度,最低气温零下41度,而更艰苦的是,这里氧气含量不到内地的一半,氧分压比人类生存的最低极限还低0.13千帕,是公认的“生命禁区”。

  临上高原之前,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周玉成等领导给我们集体谈了一次话。党委书记周玉成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集团四上青藏线,三上风火山,就像是接力赛,跑最后一棒的一定是最棒的。

  2001年6月,我们率领第一批先遣队员员来到了青藏高原。

  但现实比想象要严酷的多的多。刚翻过昆仑山,大家便都出现了强烈的高原反映,头痛难忍、呼吸困难、浑身发飘,徒步行走也像在内地背着50多斤的重物。第一次看工地,36多公里的线路,大家硬是你扶着我,我搀着你,像爬雪山、过草地一样,跌跌撞撞地爬到了心慕已久的风火山。

  高寒缺氧,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第一大世界性难题。在高原施工不同于内地,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而这其中最关键的是要解决缺氧问题。刚开始,我们为职工配备了便携式氧气瓶,但我发现,大家背着沉重的氧气瓶,行动很不方便,而且氧气瓶容量也十分有限。能不能找到一种更便捷、更实用的方法呢?我开始查阅资料,思考这个问题。

  2001年7月上场不久的一天,北京科技大学的推销员来推销小型制氧机。

  我问道:“有多大的?”推销员回答说只能供一个人使用。

  我又问:“有没有更大的,能给一座隧道供氧的?”对方摇摇头说:“没有,海拔这么高,全世界都没有!”

  有多大功能的,推销员回答说中能供一个人使用。我心里琢磨:原理都一样,小的能生产出来,大的为什么就不能生产出来呢?我立即和其他领导一商量,我们一拍即合,大胆地提出了在风火山上建立大型制氧站的创意。

  我们的主张引起了北京科技大学刘应书教授的关注。但在高海拔地区制氧,目前国内外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刘教授对此也心存疑虑。

  这时,也有人开始怀疑,说这样的试验风险太大,要投资几百万元,万一失败了谁负责?面对质疑,我也曾犹豫过,但自己是第一管理者,认识首先要高,要到位,要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创意,哪能有发展?隧道供氧问题不解决,职工身体垮了,责任谁负的起。

  关键时刻,二十局集团公司领导态度明确,坚决支持。

  我调集20多名科技人员,与北京科技大学的教授一起反复论证,制订方案。那时候,氧气供应还比较紧张,为了保证教授们的健康,职工们自发地把自己的氧气瓶送到了攻关组。每到晚上,当我看到同志们劳累了一天,因缺氧不能入睡时,心里就隐隐作痛,这也更坚定了我尽快把制氧站建成的决心。

  那段时间,我频繁地往返于青藏高原和北京之间。在山上缺氧,到了山下又醉氧。经常地上下山,对身体影响很大。因为醉氧,我曾不止一次在火车和飞机上昏睡不醒。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1年11月26日,我终身难忘的日子。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终于在风火山上诞生了!呼吸着清新的氧气,浑身一下子就有了使不完的劲,大家伙就象久旱逢甘露一样,欣喜若狂,相拥而泣,把所有的苦和累都抛在了脑后。

  制氧站的建成,彻底改变了以往的供氧方式。生产出的氧气通过管道直接输送到工作面,实现了隧道内24小时弥漫式供氧,极大地减轻了施工人员的高原反应,提高了工效。这项成果在青藏铁路全线推广,被评为2002年“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创下了在“生命禁区”连续两年无一例高原病死亡的奇迹!

  经有关专家鉴定,风火山隧道制氧和供氧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高海拔制氧技术的空白”。专家们说,这项发明,应该给我记头功,如果没有我的大胆创意,可能还要等上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其实,解决供氧问题,我只是提了个思路,而攻克技术上的难题,靠的是攻关组的集体智慧!

  风火山隧道之所以被世人关注,就是因为它是高原冻土地质的典型代表,集厚层地下冰、富冰冻土、泡冰冻土、裂隙冰、合土冰层等多种灾害性地质于一体,是青藏铁路全线不良地质最集中的地段”。

  早在青藏铁路开工之前,一些西方媒体就预言:青藏铁路根本过不了风火山。理由是铁路要穿越风火山,就必须打一座隧道。而同火山的多年冻土厚达100多米,要在这样的地质下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其实,早在五十年代开始,我们单位就和国家有关科研院所联手,进行了冻土研究。半个世纪的研究表明:高原冻土施工关键在温度控制。而温度控制的技术和方法,只能在施工中通过试验、探索来解决。

  2001年10月18日,风火山隧道正式开工。随着爆破声响过,眼前的情景让人目瞪口呆:炸出的不是石头,而是晶莹剔透的冰块,含量土不到20%。

  风火山就像一座隐藏在地表下的冰山,露出了它狰狞的面孔。

  我尝试着立即喷射混凝土,可是,怎么也喷不到岩石表面上。我断定问题就出在温度上。温度低了,混凝土无法凝固;温度高了,冰岩就会融化,造成滑塌。可以说,这是一对很难协调解决的矛盾。

  而解决这个难题,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反复混凝土温度试验,找到一个既满足隧道开挖,又符合混凝土施工要求的临界温度。

  那时候,制氧站还没有建成,隧道里阴冷潮湿,空气稀薄,我和攻关组的同志轮流蹲在掌子面,进行观察、试验,常常憋得脸发青、嘴发紫。当时,我的压力非常大,风火山隧道不解决冻土问题,一切都无从谈起,只有早一天解决冰冻土问题,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正常顺利进行。就在攻关最艰难的阶段,我的眼睛却患上了严重的角膜炎。我心急如焚,可越是着急,这眼病就越重,我真恨自己的眼睛不争气。医生和同志们看我痛苦的样子都劝我下山治疗,但在这个节骨眼上,我怎么能离开呢?我强忍着对大伙说:“一点小毛病,不用怕,没事的。”

  一天凌晨,我正在隧道口的工地医院输液,忽然听到门外有急促的脚步声,我断定是隧道队队长林军民。可他走到床边后,不忍心叫醒我,转身又走了。当时,我并没有睡着,我知道林队长肯定有急事。我“呼”地从床上坐了起来。把他叫回来一问,果不其然,由于爆破后温度过高,部分冰岩了出现热融现象,情况非常危急。我一听就急了,拔掉输液管,在林队长的搀扶下进了隧道。由于睁不开眼睛,同事们就给我口述现场的情况,我一边听一边琢磨,果断决定:立即将所有火炉搬走,记下当时的温度,紧接着喷射混凝土,观察混凝土喷射厚度。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喷射混凝土的厚度满足了要求,阻止了热融现象的继续蔓延。就这样,我强忍着眼病的折磨,和攻关组的同志们一道,在隧道里连续奋战了21个昼夜,最终找到了开挖和支护温度控制的最佳参数。

  试验终于成功了!

  由于耽搁得太久,我的病情日趋严重,两眼红肿的像熟透了的桃子。在格尔木治疗一周不见好转,只好转到西安治疗。当我摘下墨镜,在场的医护人员都惊呆了,医生说:病得这么重,怎么不早点送医院,如果再耽误几天,眼睛就保不住了。当他们得知我是从青藏高原上来的,是为了修青藏铁路才延误治疗的,敬佩地说:我们知道你们在青藏线,在风火山,你们真是了不起啊。当时,虽然我看不到她们的脸庞,但听的出来,她们都是真诚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医护人员就像照顾英雄一样给了我无微不至关怀。病情刚有好转,我就不顾医生的阻拦,要求返回青藏线。因为,那里有我牵挂的风火山隧道,有我并肩战斗的兄弟姐妹。出院的那天,医护人员自发地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属咐。我原来以为,内地的人可能不了解我们这些筑路工,可这次住院使我明白了,其实,全国人民都在关注着青藏线,关注着我们啊。

  在返程的路上,我一直在琢磨,随着隧道越打越深,怎样才能,是洞内的温度达到随机可控状态呢?

  火车上的空调使我产生了灵感,能不能给隧道也装个空调?这样,温度问题不就解决了呢?我把这一设想告诉了石家庄铁道学院。一个星期之后,就完成了可行性论证,并很快研制出了大型空调通风机组,使整个隧道内的温度达到了升降自如的可控状态,保证了隧道开挖和衬砌质量,实现了高原冻土隧道施工的革命性变革。

  2002年10月19日,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了风火山上。随着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指挥长卢春房同志启动爆破按钮,世界第一高度隧道——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了。它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风火山隧道冻土施工技术难题的成功破解,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与神州三号、四号卫星上天一并入选2002年“中国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

  青藏高原远离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世界,尽管环境对于陶冶情操、锻炼党性的作用是不能过于高估的,更重要的还是要筑起一道拒腐防变的大堤。上场后,指挥部党委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认真贯彻落实企业领导人员廉洁自律“五项规定”,建立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三项监督制度,对大额资金运作、生产经营、重大决策、人事任免等焦点问题和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坚持集体研究、民主决策、企务公开、勤俭办事、严格控制非生产性费用开支。同时,我们以上及有关规定作指针,狠抓勤政廉政方面的教育,把廉政教育贯穿在领导班子学习过程之中,是全体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如一,沐浴栉风、初衷不改的本色。在工作中,我们坚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有效制衡的工作流程,突出三个环节,即:集体研究、公开招标、企务公开。对“三重一大”等问题,坚持集体研究、民主决策,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劳务、设备、材料等实行公开招标、择优选用,防止暗箱操作;对企业内部的各项重大事项,主动实行企务公开,让职工充分享受知情权。失去监督的权力最容易滋生腐败,而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是要使权力得到监督,工作得以受控,腐败能够扼制。比如,劳务、设备、材料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点,也是最容易出现腐败问题的环节,我们严格按照《建筑法》、《合同法》和《招投标法》,在指挥部组建了招评标领导小组,按照建筑市场招标的办法进行运作,实行公开招标,规范项目管理行为。这样,既能选择到最佳的合作伙伴,还可以降低施工成本,同时也铲除了可能产生腐败的温床,这就从制度上筑起一到反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在整个工程辅助工程招标、施工的材料供应中,没有发生一例违反规定和制度的现象。仅以设备招标而言,我们共购置机构设备309台套,价值14847万元,节约资金约700多万元。

  能不能真正地让制度生效,能不能让制度变成无形而有力的仿佛大堤,领导的带动作用是个关键,甚至于是决定因素。作为指挥长,上场伊始,我就给自己“约法三章”:违反原则的事情一件都不能办,损坏集体利益的事情一件都不能办,有损企业形象的事情一件都不能办。我有自己的处事原则,对企业有利的事,不用送礼也能办成;而损人利己的事,通过什么手段也办不成。一句话,就是不能因为自己的言行而使圣洁的哈达蒙羞。一次,一位砂场老板找到我,临行之际把一个厚厚的“信封”留在了我的办公桌上,我一看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我当时就拒绝了他。这位砂场老板以为事情可能没有希望了,失望地走了。然而,让他意想不到的是,几天后,经过公开招标,这位同志最终中标。第二天,这位同志又拿着一个更大的信封找到我。我想他肯定是误解了我的意思,就对他说:我不是嫌你送的少,而是根本不会收,你把工作做好,就是给我送的最好的礼物。这样的例子很多,慢慢地使与我们有工作关系的单位和个人有了一个常识,只要有质量与荣誉,就能办成事情。我们也在这种健康融洽的氛围下,与很多合作方建立了正常的工作关系、友谊和感情,而一些想通过不正当手段达到个人目的的人却常常在我这里吃到闭门羹。一天,我到工地检查工作,发现一个劳务队施工的工程外观有缺陷,当即下令炸掉重来,劳务队队长恳求地对我说:在青藏高原上施工不容易,能不能通融一下。我态度坚决地说:不行,必须推倒重来!当天晚上,这位队长通过一个上级领导给我打招呼,并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找到我。当天晚上,我辗转反复,久久不能入睡:如是我降低工作标准,这个工程也不影响工程的移交和使用,但肯定评不上优质样板工程。这和建设世界一流铁路的目标、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是相违背的。于是,我耐心地向他作解释说服工作,终于揭开了他思想上的疙瘩。走的时候,这位老板坚决要把西东留下,为了顾及他的情绪和面子,我只好留下这些东西,第二天早上一上班,我就把这些礼物送到了财务部。

  对指挥部,我认为有规章制度,有率先垂范还不够,还要严格管理。在队伍中牢固树立起“工作上公心在前,生活上以人为善,廉洁奉公,艰苦创业”的思想意识,才能正本清源,防患于未然。俗话说“心中有佛,魔不缠身”。为此,我把廉洁勤政作为指挥部日常学习的重点,常抓不懈;把立身做人贯穿在生活和工作之中,用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人。三年来的事实证明,这样做的效果十分明显。

  坚持原则会得罪人,但我深知,在党性原则面前,不得罪人就要当罪人。面对种种诱惑,我时常告诫自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是可用党性原则严格要求自己,修道保法、洁身自好、洁身自好,勤政廉洁,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组织和职工对我的信任,对得起自己的人格,对得起党性原则。

  现在,我们中铁二十局集团承建的青藏铁路第七标段主体工程已全面完成,铺架已经顺利通过36公里的管区。青藏铁路在穿越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后,正昂首向拉萨挺。

  虽然我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但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很多的荣誉。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我“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国资委、团中央、全国铁道团委给我颁发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青年贡献奖”,铁道部、团陕西省委分别授予我“火车头奖章”和“优秀青年企业家”等称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对我们的工作也给予了很高评价,做出亲笔批示,激励我们“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一展新时代铁路建设者的风貌,夺取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胜利”。我知道,这些荣誉,是我们这个团队共同取得的。在我们指挥部,大家都信奉一句话:成就靠个人,成功靠团队,我们征服世界第一高隧,靠的就是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所作的工作,距离党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差距,我将更加努力地工作,为青藏铁路建设再立新功。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信息中心)


上一条: 陕西省命名表彰“廉勤兼优领导干部”先进事迹简介
下一条: 勤政为民尽职责 廉洁自律葆本色(图)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