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逸雯,女,笔名苍耳。大学本科学历,陕西安康旬阳县人。旬阳县纪委监察局宣教室干部。安康作家协会会员,旬阳散文协会理事。爱好文学、朗读,喜欢瑜伽、旅游。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秦风网、中国散文选刊、安康日报、安康文艺等媒体有作品发表。业余担任廉洁旬阳、姚姚思齐书友会微信公众号读书栏目主播。

【作家心语】
我是陕西省旬阳县廉政教育基地一名普通的讲解员。
“把贪腐的罪恶和廉洁的高尚灌输给党员领导干部,用自己的声音传递正能量,为反腐倡廉建设贡献一点力量。”带着这样的信念,2011年10月,我由一名农业干部成为了县纪委一名纪检监察干部,走上了廉政教育基地讲解员的岗位。
如何引导参观者入脑入心?如何使教育效果最大化?这些,都是我们天天思索和反复实践的内容。
讲解员要对讲解内容烂熟于心,查阅了解相关背景资料,使自己先受到教育,然后再针对不同的受众制定有针对性的讲解方案。讲解员必须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和严密的逻辑,这样传递出来的信息和内容才不会乱。再次,在语言表达上也必须有所讲究,要控制好讲解节奏,语言要精练而不失活泼,声音还要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让参观者深切感受到,他们来基地接受教育并不是走过场,而是实实在在上了一堂廉政课。
在那些穿越历史的往事里,人们可以感受到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经济怎样发展,公正和廉洁永远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在一些影响深远的正反面典型事例里,人们可以看到我们党反腐倡廉的坚定信念和必胜决心;基地里一个个生动朴实的展台,鲜明地向参观者昭示了我们党有能力、有信心解决腐败问题……这些,是我在工作中受到的教育,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在基地参观时应受到的教育。
当人们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时,内心确确实实有所感触,当参观者在走出基地后还能把这些感悟和触动转化为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行动,这就是我——一名纪检监察宣传干部工作的意义所在。(摘编自卢逸雯《用声音传递正能量》,2013年4月7日发表于《中国纪检监察报》)

想起蜀河古镇那只猫
作者:卢逸雯
(2013年10月发表于散文视野特刊“走进蜀河古镇”)
我常常想,在蜀河古镇遇见那只猫,是生命的隐喻还是宿命的使然?
那日,刚刚转过一堵爬满牵牛花斑驳的土墙,一眼就看见了那只猫。一身黑色油光水滑的皮毛,缎子一般闪着光泽。四只爪子雪白,像是戏曲小生穿着高高的朝靴。古旧的雕花木格窗子成了一幅自然画框,它静静地卧在窗台上,安然迎送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这一幕似乎出现在我记忆的某个片段,今生或是前世?心念百转千回间,它转过头,张开了微眯的双眼,定定的看着我,金黄的瞳孔里满是柔情,仿佛知道这一生的这一刻我会在这里出现。一瞬间,时间在这里定格,我和它痴痴的对望。突然,它冲我眨了一下眼,下一秒已化作一道黑线跃入长满瓦松青色屋脊的后面。

这一晚,入住青砖灰瓦的旧时民居,墙上的草帽、屋角的犁铧和八仙桌上的灰尘都在向我讲述一个个人与生计依依相关的古老故事。虚开的窗外,树影婆娑,被昏黄的路灯映在邻家石墙上如不停摆动的钟摆。听着温和的江水声,枕着隐约霉味的谷壳枕头,时间慢的伸手可掬。忽然想起了那只猫,它是否和我一样在嗟叹生不逢时、自艾自怨?
半梦半醒间,听见轻轻的叩门声。拉开门,月凉如水。那只黑猫站在门前,眼神炽热。它扬起毛茸茸的爪,轻轻摩挲我微凉的脚背。继而,转身走向幽深的小巷。我明白它的心思,我知道它在召唤我。我们一前一后走在青石板街上,它的步伐坚定,我的心儿滚烫,像是期待了千年。忽然,起风了!街道的路灯开始次第熄灭,河对面的巨幅广告和两边商铺外墙的空调被风卷着呼啸着向我们身后飞去,接着是张张大字报和高高的帽子,后来是标语和红旗……风住之后,我发现我们已站在杨泗庙前,没有蛛网般的电线也没有投光灯,高墙内丝竹悠扬。不知什么时候我也变成了一只通体雪白的猫,我们用舌头温柔地为对方梳理了毛发,一起跃上高高的墙头。院子里黑压压一片盘着辫子的人头,对面的戏楼上,唱汉剧的小生和花旦眉来眼去。这厢唱:“抬头只见女娇娥,跨下一匹桃花坐,一杆银枪马后拖。我把她、我把她莫在凡间比,月宫内、月宫内降下女嫦娥。”那厢里道:“我把他、我把他莫在凡间比,天宫内、天宫内降下活韦陀。”我们的目光穿透戏台后厚厚的板壁,看见戏班里头牌青衣和马家的公子正在阁楼里你侬我侬、互赠信物……在黄州馆灯火通明的大堂,一群执事正在商量着要将未婚先孕的杜家小姐沉江。我们立刻悄没声息的跳入后厢,将牙齿在麻石门槛上磨的尖利,咬断缚在栎木柱子上佳人的麻绳。来到书院,一大群士子摇头晃脑的吟诵:“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我悄悄溜过去,故意打翻了那个玉树临风的书生的砚台,弄洒了他的墨,还在他的白衫上写下了我的名字。之后我们来到清真寺,并肩坐在高高的挑梁上,看着碧绿汉江在月光下像一根丝带,看着层层青瓦泛着淡淡的烟像肥美鱼儿的鳞,看着李三儿在王寡妇家里磨豆腐,看着赵老爷的小妾推开了窗把手绢儿扔给楼下的张生……突然,一声巨响,我们乘坐的房梁轰然倒塌,烟尘后面露出一张挖掘机狞峥的脸,再后面是一群张牙舞爪、虎视眈眈的装载机和重卡。所有的瓦舍和木板楼开始融化,轰隆隆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钢筋水泥高楼将时空划破。我在无尽的黑暗里跌落……

睁开眼,我仍躺在床上,却再也无法入睡。起床推门,晨光熹微。我蓬着发,赤着脚再次走在光滑的石板老街上。谁家的录音机里播放着咿咿呀呀的汉剧,婉转悠扬,隔壁板楼里的婴孩突然啼哭,声如宏钟。远处,雄伟的蜀河电站大坝横卧汉江之上,两岸梯田里辛勤的农人开始扶犁耕作。对面的学校书声朗朗,集市上有商贩陆续往门前的摊位上摆放翠绿韭菜和鲜红的辣椒。一切都是那么从容详和,可我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是的,那只猫。
忽然间,背后温热,回头,火神庙高高的椽头,一团黑色的影子,锦缎似的皮毛在晨曦下泛起一层红色的光晕,正目光灼灼的看着我,轻轻扬起了它的爪子……
突然想起有人说过:时间是一场大梦,猫是唯一醒着的动物。
话说打铁
作者:卢逸雯
(2015年11月13日发表于秦风网)

说实话,每每听到“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话,我就心有余悸,总觉得这句话是说给我听的。一个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你知道什么是打铁吗?你会打铁吗?你敢打铁吗?你能打得了铁吗?你愿意吃苦吗?这样的声音,让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忠诚卫士的我无地自容,如坐针毡,汗流浃背。
古语说“世上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而打铁居首。可见打铁是一门多么辛苦的行业,需要多大的力量与气度。于是就有了“打铁还需自身硬”这句说法。就我的理解,应该是没有力量不能打铁,没有胆量不敢打铁,没有吃苦精神不愿打铁。如若这三样都具备的话,没有技巧,也成不了好铁匠。
现代工艺科技的发展,使古老的打铁手艺消匿了,但“打铁还需自身硬”却成为老百姓常挂在嘴边的一句传统白话,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当中引用到这句话,更是发人深省。
今日而论,“打铁还需自身硬”,与孔子之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明代政治家钱琦所云:“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须自成”,皆一个意思,说的是执政为民过程中党员干部自身素质的极端重要性。
明人左英纶在示儿一文中叮嘱子女说:“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拒贿赂赃钱须心硬,浸润之谮须耳硬。”意思是:大丈夫在权贵门前不腿软,任谏官敢于直言,做史官秉笔直书,拒受贿赂赃款态度坚决,别人向自己进谗言时绝不轻信。左英纶一生为官,所到之处,百姓爱戴拥护、老来能得善终,全身而退,全靠这“五硬”心得。
如此说来,我明白了,自身硬,是说人必需自身含有铁。铁在人身体里是必需元素,在精神上是一种风骨,一种信念,一种品格,一种能力。一名真正的铁匠,必是经过千锤百炼过的;一名真正敢于碰硬的党员干部,必是思想过硬、作风过硬、能力过硬、学习过硬、形象过硬。
铁是件好东西。铁是我们血液里的某种物质,它构成了我们的圆与缺,我们内部的潮汐。许多年来,我们一直缺铁我们太软,是什么腐蚀了我们的牙齿使我们贫血到处都布满了铁锈直到我们闻见了血,我们一直在打铁,我们摸着胸口像滚烫的炉火而我们的手比炉膛更热一股潜伏的铁水一直醒着等待着奔流,或一个伤口它流到哪儿,哪儿就变硬结痂亲爱的,不要停下我们从来不怕疼。从来不怕在命运的铁砧上被痛击或被粉碎,我们需要足够的硬度来煅造我们生命中坚硬的部分……
家乡的拐枣酒
作者:卢逸雯
(2015年6月12日发表于“安康日报”)

近日,老家的表哥给父亲捎来了一壶拐枣酒。我一回家,就拧开盖子斟了一杯。第一口下去,经过喉咙时有一种莽撞的疼,但接下来,感觉一股热量传遍了全身,每个毛孔都打开了,一些郁气湿气寒气好像都在往外发散。
我的家乡是闻名远近的酒乡。家家户户都会酿酒。有玉米酒,高粱酒,甘蔗酒,但我最喜欢的是拐枣酒。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爷爷每年酿拐枣酒的情景。
先是把成熟的拐枣用竹竿打下来,捶烂,等果浆出来后,加料加谷壳,大火蒸。蒸得熟烂后摊开晾温,再洒些凉水拌酒曲,然后发酵。发酵到什么程度,中间要搅拌几次,这就全看酿酒人的经验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蒸馏。
虽说家家户户都会酿酒,但就跟家家户户都会做饭一样,味道还是有差别的。

我们家的酒甄就在大路旁。每每酿酒的日子,总有很多过路的人在这里歇火,点一锅旱烟,一边和爷爷唠嗑,一边等酒来。当细细的竹笋叶卷成的管子开始滴出清亮的酒时,酒就来了!刚开始流出来的酒,是拐枣精华中的精华,但人是舍不得喝的,爷爷会接三杯,作三个揖泼在酒甄上,敬酒神。之后一小段时间,流出来的就是酒头子。这酒头子,是精华,度数高,味道醇,但不多。等到酒一条线地汩汩流出来时,这酒劲儿也就慢慢软和下来了。
前年夏天,我回老家,专门让表哥陪着去看了拐枣树。谢天谢地,它们都还活着。表哥说,“这些年,村里劳力都出去打工,没人酿酒。过年回来,有的挣了钱还买了茅台或者五粮液,比得这拐枣酒都不稀罕了。拐枣年年都落在地上烂掉了,现在果子好像结的也少了。”

我抬头望去,经过了这么多年,它似乎没长高,树干倒是粗了不少,树叶长得还是密匝匝。一些淡黄色的花儿在树叶间时隐时现,一阵清风抚过,久违的清香沁人心脾。我对表哥说:“现在,城里不兴喝茅台和五粮液了,土产酒在很多地方都成为公务接待酒了。你好好酿酒,会有人稀罕的!”
看来,拐枣树是不一般的树,他是有生命的,有感觉的。因为他知道自己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了,就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