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宣传贯彻好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关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纪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指示,本报从3月3日起,陆续刊登忠实践行党的优良作风的领导干部先进典型的事迹报道。本报按照委部领导和中宣部领导的统一部署,“两会”前夕,会同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新闻媒体首篇推出申纪兰同志的事迹;前一段时间,又集中报道了4位纪检监察“忠诚卫士”英模的事迹;今日推出第6篇报道,介绍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王玉英同志的事迹。
齐耳的短发,朴素的衣着,平实的话语……5月25日,当记者第一眼看到北京燕山石化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王玉英时,她给人的印象是那么的朴实和亲切。提起她的名字,燕化人都会由衷地说:“王书记,好样的!她所做的好事,几天几夜也说不完。”
197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来到燕化后,王玉英在这里一干就是37年。
37年风雨路,37载燕化情。从一名普通员工,到基层干部,再到公司领导,王玉英把自己所有的心血和汗水都洒在了燕山这片热土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优良作风,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巾帼华章。
“国有企业党委要做到有为、有位、有生命力”
———她是真抓实干的“燕化掌舵人”
2000年,已经在燕山石化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30载的王玉英,被组织上任命为燕化公司党委书记。
严峻的市场竞争和内部的改革攻坚,这双重压力让王玉英感到“责任重大、如履薄冰”。在这种情况下,国有企业党委如何更好地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成了王玉英上任后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经过深入调研,在总结燕化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王玉英和党委一班人的思路逐渐清晰明确:要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党委就必须做到有为、有位、有生命力,围绕企业改革发展的中心开展工作。她自己将其概括为“六保”:保持一致、保值增值、保驾护航、保障人才、保证群众利益、保持稳定。
思路一定,王玉英像上足劲的发条一样,锐意改革,干劲十足。
在她的带领下,燕化公司党委组织开展了党支部达标创优工程,制定了《党支部工作细则》和《党支部工作考核办法》。
考核评价要量化,考核结果要公开,这在公司党员队伍中引发了一场小小的“地震”。橡胶事业部丁基车间党支部书记刘福庭说:“党委把支部工作细化为组织纪律、业务技术等方面,每个月进行打分。得分要直接公示,成绩不好的话,我这个支部书记面子上不好看啊!”
在王玉英的带领下,公司党委实施了“党员素质工程”,坚持每年对新入党干部职工和新入厂党员进行脱产一周的培训,对8000多名党龄五年以上在职党员进行分批脱产轮训。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共产党员培养成为优秀的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王玉英的目标非常明确。
天道酬勤,她的努力收到了明显成效:在近三年评选的公司级劳模中共产党员占了88.9 %,省部级劳模中党员占了95%,在公司332名技师和高级技师中党员超过了60%。
“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
———她是勤奋好学、学以致用的带头人
今年“五一”期间,《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成为燕化公司领导干部的热捧。有人甚至放弃出游,在家认真研读了王玉英推荐的这本“所有MBA都在读的书”。
王玉英酷爱读书在燕化是出了名的。燕化公司董事长王永健充满敬意地说:“我和王书记提及一些最新的管理学名词时,她都十分清楚。”
1989年,感觉到知识不够用的王玉英,和爱人一起到人民大学攻读在职硕士。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俩人就商量每次去一个人听课,同时用录音机录下讲课内容,回来让另外一个人听。克服重重困难,王玉英用四年半的时间修完了经营管理学硕士的全部课程。
“知识更新了一遍,就像给我的工作插上了‘翅膀’。” 王玉英从学习中尝到了甜头。
2004年,在她的积极倡议和领导下,燕化公司在两级领导班子中开展了“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活动,同时启动了大规模培训高中级经营管理人员的“干部素质工程”。截至目前,五批共计350名干部已经完成了为期五至六周的全脱产、半封闭式、半军事化、较高水准的培训。
在王玉英看来,要培养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必须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和工作力度。
对年轻人尤其是新进厂的大学生的培养,王玉英特别用心。长期的工作实践,她形成了培养年轻队伍的四字诀:“爱、带、教、练”。
化学品事业部副经理张佩君对此深有体会。1984年大学毕业刚进厂时,天天净干些开关阀门的琐碎小事,让他觉得掉了大学生的身价。“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踏实走好第一步,不弄懂基层情况你是无法管理企业的。”王玉英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让张佩君茅塞顿开,扑身基层一干就是多年。
“真正把职工群众利益放在心上”
———她是心系群众的“好大姐”
“你们一定要好好宣传宣传王书记!”刚见到记者,燕化退休职工杨美兰就迫不及待地说出了憋在心里已久的话。
1984年6月26日,是令杨美兰永远心痛的日子。丈夫郭兰波在检修设备时,不慎严重摔伤。后经全力抢救,郭兰波性命虽保,却只能终日以床为伴。
“老郭住院两个月,王书记每天晚上都会到医院陪我聊聊天,安慰我,鼓励我。”杨美兰动情地说,“到现在已经23年了,王书记每年大年初一都会到我家看看,即使调任公司党委书记后,她也从未间断过。”
的确,王玉英满心装的都是燕化职工群众的冷暖安危。
在燕化,王玉英有很多关系要好的“私人朋友”。知情人都了解,这些“私人朋友”多数都是家境困难的公司职工。
在燕化,有一个“爱心互助金”,这是王玉英带头倡议发起的,专门为困难职工提供就医、子女就学、生活补助等全方位的救助。一位白血病晚期的职工在给王玉英的信中说:“如果有来生,我还要做燕化人!”
“一个企业的领导真正把职工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思想政治工作就会有创造性的思路和方法,就能动员并带领职工群众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 王玉英在一篇文章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人格形象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
———她是严格自律的好榜样
每周六上午8时到8时30分,是燕化公司召开生产调度会的例行时间。会议主要由生产系统的负责人参加。在这个会议上,大家每周都能准时见到王玉英的身影。
“身为公司党委书记,她完全可以不出席。”张佩君说,“再加上她年纪大了,周末还坚持参会,这无形当中为众人树立了一个学习的标杆。”
“立言必先立行。”这是王玉英一直以来信奉的原则。
1984年,燕化公司化工三厂接到了一个任务———一种高效低毒的农药原料间甲酚的试车任务。当时,进口一吨间甲酚需要七八万元,如果燕化试车成功,其价格将降到2万多元一吨。
面对不熟悉的进口装置,试车一次次出现故障,加上车间弥漫着对人体有害的气体,一些人开始打退堂鼓。“国家还很困难,试车成功会为国家节省一大笔钱!这台装置是厂里最复杂的,只要你们攻克了这道难关,其他化工装置都不成问题!”时任化工三厂党委书记的王玉英耐心地做起了大家的思想工作。她还和技术人员一道,整日守在试车车间,有时连续工作几个通宵不回家。
“当时她大孩子10岁,小孩子才6岁,却为了试车任务,经常把两个孩子托付给邻居大妈照顾。”刘万路,这位王玉英当年的老搭档,言语间对王玉英充满了钦佩之情。
调任公司书记后,一些二级单位年终时给王玉英送去“红包”,她都义正辞严地拒绝;燕化大部分职工住上新房都七八年了,她才搬进去……
燕化公司现在的领导班子中,王玉英年纪最大,但她却从未以年龄长、资格老自居,她说:“不管官职高低、年龄大小,我们都要尊重真理。和年轻人在一起,向他们学习,是我保持思想不老的关键。”
曾经有几次很好的机会,王玉英可以离开燕化,另谋高就,但她选择留了下来,她说:“我就是燕山上的一棵小草,我的生命已经融入燕化的发展之中!”
文章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