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无言,渭水呜咽。3月30日清晨,市殡仪馆花圈如潮,挽幛如云,四面八方的干部群众纷纷冒着细雨,赶来向市政府原副秘书长、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原局长谭茂生作最后的诀别。
哀乐低回,告别厅内外,摩肩接踵的人们都忍不住放开了情感的闸门,一片泣声和唏嘘……
女儿谭雯悲恸地喊着:“爸爸,妈妈离不开您,我们舍不得您啊!今天是女儿的生日,您怎么能忍心撇下我们……”
“才49岁呀!正是干事的年龄,就这么走了!”许多人惋惜地说。
执法队员们默默地伫立雨中,泪像雨一样洒落:“谭局长,你可是被工作累死的呀!”
是啊,三年多来,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长这个岗位上,谭茂生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超负荷工作。当我们的城市一天天整洁、漂亮起来的时候,这个陀螺却再也转不动了。
破冰,催生“宝鸡模式”
2001年2月,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批准在宝鸡市开展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试点,授权集中行使涉及城市管理领域的市容卫生、建筑规划、园林绿化、市政公用方面的全部处罚权以及环境保护、工商行政、公安交通方面的部分行政处罚权。于是,一个新的城市管理机构应运而生,一场城市管理新的“革命”悄然拉开了帷幕。
破冰,无人知道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试水,谁能预料远方有多少惊涛骇浪……
宝鸡是西北地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唯一的试点城市。谁来担任这艘即将下水“破冰”的“战舰”舰长,格外引人注目。
同年9月,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谭茂生愉快地接受组织任命,走上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长这个充满挑战的工作岗位。
筹建之初,社会上议论纷纷。有人说,搞城管天天跟小商小贩打交道,今天收这个秤杆,明天踢那家摊子,背后还让别人戳脊梁哩;有人说,搞试验的事情,成功了倒好,要是弄砸了,多丢人呀!过去,七、八个“大盖帽”管不住一顶“破草帽”,现在,就一顶“大盖帽”能把城市管好吗?
面对接踵而来的质疑,谭茂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在工作日记扉页郑重地写下了这样的话: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更要有为。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在当时没有现成的经验借鉴,更没有成熟的模式可以套用。一切都须从零开始,一切都需要去开拓创新。
“当时我们真是‘摸着石头过河’。”说起那一段经历,局法制科科长闫文隽感慨万千:“上任伊始,谭局长告诉我们,当前,亟需明确的就是执法局的定位问题。执法局该干什么事情?就是去干在城市管理方面被其他部门职能边缘化,无人管无人干的事。扯皮的事,咱们要先去干;没人干的事,咱们要乐于干。咱们要给市委、市政府当好维护城市文明和秩序的‘管家’,更要为全市人民当好创造良好环境的‘守夜人’。”
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谭茂生带领执法局一班人迎难而上,在创新中求生存,在探索中求发展,短短三年多时间,使宝鸡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从试点探索到基本规范。
——过去,城管执法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 街上经常转悠着“七八个大盖帽”,可就管不了“一顶破草帽”。有时甚至为了一起乱搭乱建,都要通过市政府常务会来协调解决。如今,执法局将分散到几个部门的城市管理执法权相对集中,并一举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一竿子插到底”,使“龙多不治水”的现象成为历史。“以市为主,垂直管理”的全新体制,取代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模式。
——过去,碰到取缔马路市场、清理占道经营等难缠事儿,往往是城市管理一个部门孤军奋战,缺乏“友军”支持。如今,执法局与城管办合署办公,组织协调、监督检查职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城市管理工作新格局。
——过去,城管执法人员上街执法时,妨碍公务、暴力抗法现象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危及城管执法人员人身安全。如今,在执法局设立了市巡警支队公安城管特勤分队,协同、参与城市管理工作。这种公安协同保障机制,解决了由于对违法者没有强制权,执法人员人身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的问题,树立了综合执法机构的权威,为综合执法工作克难攻坚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这种全新的运行模式切合宝鸡实际,符合综合执法试点工作的要求,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国务院法制办、省政府和全国许多地市的认可,被誉为“宝鸡模式”。先后在全国法制工作会议、全省编制工作会议、反腐败抓源头工作会议等重要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深圳、太原、银川、绵阳、郑州等36个城市先后来宝鸡市考察学习。
2004年9月,全省综合行政执法现场会在宝鸡召开,时任常务副省长的陈德铭说:“宝鸡市开展综合执法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管理领域多头执法问题,规范了执法行为,健全了监督机制,在改革和创新行政执法体制方面为全省做出了积极探索和尝试。”
这些成绩无一不凝聚着谭茂生的心血,无一不浸透着谭茂生的汗水。为了打开工作局面,他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执法局的干部心里最清楚。原执法局办公室主任倪建平感慨地说:“执法局能有今天的成绩,谭局长把心操碎了,也把路跑扎了!”
温情,诠释爱民之心
城市拆迁被许多城市喻为引发不稳定事件的“火药桶”。可是,执法局成立三年多来,依法拆除、拆迁市区房屋3000余处、面积48万平方米,涉及1000多个法人单位和2150多户居民,拆除量超过了试点工作前十五年的总和,却没有引发一起群体性上访,没有引发一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案件。
马路市场几乎是中国所有城市都难以根治的“顽疾”。执法局成立三年多来,取缔马路市场38处。迄今为止,这一“顽疾”在宝鸡再也没有“复发”。
《经济日报》一位资深记者到宝鸡采访时,不由得赞叹:这简直是我国城市管理史上的奇迹!
一个地处西北内陆的中等城市为何能在城市管理上创出奇迹呢?
谭茂生倡导的“无私执法、有情操作”的执法理念便是这些奇迹背后最有力的支撑。
近年来,宝鸡市经济发展迅猛,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的扩张,宝鸡的马路市场也像野草一样到处“疯长”。为了整治马路市场,有关部门可谓费尽心机。然而,多少年过去了,马路市场仍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要管好城市,就先从最难治理的马路市场入手。
倔强的谭茂生决定“偏向虎山行”。然而,他深谙马路市场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时的取缔不难,难的是彻底根除。马路市场一头连着市民的餐桌,一头连着农民口袋。处理不慎,就会引发不稳定事件。为此,谭茂生坚决反对“一取了之”,而是主张“堵疏结合、纠建并举”。他要求每取缔一处马路市场,都要妥善安置好马路市场的经营人员。
人民街市场是我市马路市场的典型代表,建成时间长,马路两旁摊群点多达850多个,违规建筑8000多平方米,喧嚣吵闹,交通堵塞,污水横流,极大地影响了周边群众的日常生活,群众意见很大,说那里是宝鸡的“龙须沟”。为了彻底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他多次到市场,与个体经营户促膝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难处,听取他们对市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当他得知个体经营户杨宝平父子有建封闭式市场的意向,就立即上门动员,给他们吃“定心丸”,帮助他们解决市场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新封闭式市场建成了,马路市场消失了,昔日的“龙须沟”彻底变了样。周围的单位和群众无不拍手称快,给执法局送来了牌匾和锦旗。“听到谭局长去世的消息,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还没有来得及感谢他呢,他就这样走了。”杨宝平伤感地说。
个体经营户王会生说:“我1991年就来人民街做生意了,十几年在彩条布围的棚子里,夏天闷出一身汗,冬天冻得人发抖,经常还得提心吊胆,怕贼娃子偷,怕坏人抢。现在搬进新市场,人不受罪,生意也好,更不用担惊受怕了。虽说咱不认得谭局长,可知道他给老百姓办实事。”
“我是农民的儿子。”谭茂生常挂在口边这句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话,不仅反映出一种真诚的“根本”意识,更是他爱民、亲民心迹的流露。
前年,宝鸡擂响了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战鼓,这两个战役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就是拆除沿街违章建筑。长期以来,破破烂烂的沿街门面房就像衣服上的补丁一样,遮住了城市的光彩。可要拆除又谈何容易,仅一层就有130多处近10万平方米!冒冒失失拆除它,就意味着许多人要失去饭碗,也可能成为诱发群体上访事件的导火索!一名占道经营的店主听说要扒掉她的门店,便准备了几罐汽油并放出风声:“谁拆我的店,就跟谁拼命!”
“许多人就靠这点门面房维持全家的生计,拆除之前要尽可能为他们找到新的饭碗!”谭茂生在拆迁动员大会上这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大力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市上挤出1000万元作为拆迁费,执法局动员社会力量,先后建成西关、符家村、斗中路等10多个封闭式市场,不仅容纳了这些个体户,还妥善安置了原来在马路市场叫卖的摊主,7000多人在这里实现了再就业,就连那些原来充满疑虑和敌意的经营户脸上也挂起了笑容。
自幼失去父母的无业人员李小龙,多年来一直是市区的“吉普赛人”,他十多次在路边用纸板筑“窝”用以栖身,但一次次都被拆掉。2003年年初,他又将“窝”搭在金台区群建巷,成为典型的违章建筑。一天,谭茂生沿街检查卫生,走进了这个“纸板窝”。一问,才发现李小龙不仅是个孤儿,而且还是个智障人。拆他的“纸板窝”容易,可他上哪儿去住呢?一连几天,谭茂生愁眉不展。后来当他打听到市上正为摩天院滑坡地段居民建小区时,忽然有了主意,他与群众路街道办事处协商,由执法局和办事处共同出钱,为李小龙在灾民小区买屋。去年10月,李小龙终于搬进新居。弱智的孤儿不会说出什么感激的话,可远远近近的街坊邻居却把这事儿传了又传,大家都说,谭局长真是个大好人呀!
金陵河西岸原有5000多平方米的违法违章建筑,而郝荣耀老人一家就占了600多平方米,挤得人行道只剩下了一米,使宝鸡闹市区“东门口”的形象大为逊色。执法队员到他家做工作时,70多岁的郝老汉站出来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谁也甭想拆我的房!” 其他群众都看着,他们说,郝大爷不拆他们也不拆。谭茂生打听到老人原是铁路工务段职工,有一个儿子小时候不慎被火车轧断了腿,一直跟着他,如果拆房他们就无处落脚。于是利用自己私人关系,找铁路办事处领导联系,为郝大爷落实了住房。老人被感动了,与家人一商量,带头拆掉了自家的违章房。其他群众看到这种情况,也纷纷拆除了自己的违章建筑。现在,这块难看又难堪的城市“补丁”已变得绿树婆娑,芳草茵茵,成了从东面进入市区第一道亮丽的风景。
市木器厂下岗职工张忠仁住在新建路西段,门口是条拉沙石的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水盈尺。他来到市执法局想反映这一问题,可走了几步,却犹豫了。这么威严的机关,咱这平头百姓该找谁呢?他想来想去,心一横干脆就找“最大的官”。没想到谭局长热情地接待了他,使他感动了好一阵子。三天后,执法队员来到这里设卡值勤,并在这条路上搞了扬尘治理试点。很快,拉沙的拖拉机都蒙上了遮盖布,路上没了灰尘和泥沙,他逢人就说:“没想到谭局长对老百姓的意见这么重视!”
在谭茂生的倡议下,执法局设立了投诉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制。几年来, 已累计受理各类投诉举报2400余件,并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办结率达到100%。
无私,彰显清白人生
翻开谭茂生2004年的述职述廉报告,人们会看到这样一段十分感人的话:“廉不廉,关系到领导班子的威信和指挥灵不灵。作为一把手,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其他同志和执法局形象的影响。”
执法局刚成立时,局机关只有一辆旧桑塔纳。可是,谭茂生却一次给各中队买了8辆新车。有人劝他买个新车坐坐,给局里撑个体面,他却说:“下面同志有了好车跑得快,便于执法。体面不是撑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局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说,前年和谭局长去青岛出差,你猜住的是什么宾馆?说出来让人笑话——是最简陋、最便宜的地下室!要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谭局长真够格了。
谭茂生生活俭朴,对自己和家属要求严格,更不允许亲戚朋友以他的名义办事。女儿在西安上学,同学们只知道她的爸爸在机关工作,直到他去世来家里吊唁,才知道她爸爸原来是局长!妻子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医院传染科工作。亲朋好友都劝他给妻子换个其他科室,但他却从不去找人说这件事。至今,妻子仍在传染科工作。2003年元月,局里一下属单位组织职工到海南旅游,邀请他的妻子一块去。妻子对他说:“我自己掏钱和大家一起去行不行?”但他却说:“自己掏钱也不行,别人会怎么想?”妻子终究没有去成。
谭茂生有个妻弟在一家建筑公司开车,拆除该公司的违章建筑时,经理让他去给“姐夫局长”求个情, 结果遭到谭茂生严词拒绝,妻弟因此被人家辞退。
他常说,自己能担任领导干部,是党组织培养,领导和同志们关心支持的结果,绝不能给党抹黑。
谭茂生一个外甥在渭滨区石坝河党家村办了个门店,把营业牌子摆在门口挡住了人行道。执法队员上前没收牌子时,他说:“我舅是谭茂生。”队员只好将牌子还给了他。可没过几天,他外甥却主动扛着牌子来到执法队“请罪”。原来,谭茂生知道这件事后,把外甥狠狠“收拾”了一顿。谭茂生还找到当事的执法队员说:“不管是谁,违章违法就要纠,我的亲戚也不能例外!”
2003年10月的一天晚上,有人敲开谭茂生的家门,送了一手提袋石榴,说在解决工作的问题上请局长帮帮忙。当时谭茂生不在家,妻子推来拒去,来人还是硬将石榴留在了茶几上。来人刚走,谭茂生就回来了,看到袋子就问是咋回事,妻子说了当时的情形,他还没有听完就雷霆大发:“你为啥收别人的东西?”妻子忙说:“我这就退回去。”可下楼一看,那人早已不见了。他们打开手提袋,才发现里面用报纸包着两万元现金。第二天一上班,谭茂生就叫来办公室主任和纪检干部,让他们一起将钱物退回。
身为执法局长,三年多来他从未在下属执法大队吃过一顿招待饭。“前年正月初四,我打电话约谭局长吃饭,谭局长答应了,结果在他坚持下,我们两人在街头小饭馆吃了碗扯面。去年正月初五,我约他吃饭还是这样。今年我本来还想……”金台执法大队队长赵二龙哽咽着再也说不下去了。
奉献,铸就无言丰碑
执法队员何芳至今仍能清晰地记起她第一次见到谭局长的情景。当时谭局长问她:“你为什么要报考执法局?”她回答道:“因为我学的就是法律,专业比较对口。” 谭局长对她说:“这只是一个原因,最重要的是你热爱城管这个工作。”
正是源于他对城市管理事业的无比热爱,他的足迹遍及市区的大街小巷,解决了一大批城市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取得了一流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群众的普遍赞誉。
金陵新村是我市最早的住宅小区,长期以来,单位住户各自为政,乱搭乱建,不但影响了小区的美观,而且严重堵塞了消防通道,虽经多次整治,但收效不大。执法局成立以后,谭茂生决定先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金陵新村小区入手,彻底整治城市的乱搭乱建行为,为广大群众创造最佳的居住环境。他和执法队员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耐心说服群众。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大部分住户自觉拆除了违法建筑,共拆除违法建筑75处,总面积3452平方米,拆除以后的金陵新村小区,道路变宽了,环境变美了,小区群众普遍感到满意,就连起初反对的群众都说执法局为他们办了一件大好事、实事。
在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为彻底改变市区过去形成的沿街一层建筑占压道路和建筑红线、挤占人行道、侵占城市绿地的现状,他不辞劳苦,坚持带病工作,沿街逐路,实地考察了39条主要街道的沿街一层建筑,顶着压力,大胆决策,组织实施了市区主要道路沿街一层建筑的拆除。在持续两个多月的拆除过程中,他经常深入一线,现场办公,协调解决遇到的难点问题,从每一幢楼的拆除到每一点的绿化美化方案,都一一审查,并实地抓好改造修复和绿化美化各个环节的工作。通过拆迁,市区新增道路有效面积36万平方米,新增绿地2.55万平方米,盘活城市经营用房13万平方米,从根本上提升了我市的城市品位,为“双创”一举达标做出了突出贡献,市委书记吴登昌称赞执法局是“城市新的美容师”。但是在向市委、市政府推荐受表彰的先进人选时,谭茂生却把荣誉让给了其他同志。在荣誉和名利面前,他历来如此。
市执法局的同志都说谭茂生是一个“工作狂”。就连过个星期天,他也要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一会儿在火炬路发现了废弃的电杆,一会儿又在新华巷瞅见个石头,马上叫来执法队员现场清理。为此,大伙埋怨跟着他把休息时间全都牺牲完了。可如今,这位“不近情理”的“工作狂”说走就走了,大家心里却感到空荡荡的。
谭茂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是医生,女儿在西安上大学,夫妻俩结婚多年从未红过脸。他喜欢和妻子一起散步,可每次散步他都边走边看市容,城市管理方面有什么问题,他都一一记在随身带的小本子上。
2004年8月,妻子因骨折住院,他只在身边照顾了一天,妻子住院第五天他就出差了。妻子说:“我和女儿都喜欢旅游,茂生答应我等女儿高考以后全家出去旅游一次,可由于工作太忙,他一拖再拖,如今女儿已经上大四了,他的诺言一直没有兑现,本来说好今年‘五一’……”说到这里,妻子已经泣不成声。
2004年10月,“双创”进入关键时刻,他工作更忙了,咳嗽得很厉害,在妻子的再三请求下,才住进了市人民医院。住院后,一个亲戚前来探望,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街道乱不乱”?住院期间,他常常是一输完液体就上街检查,还在病房里召开过党组会,研究工作,病未彻底痊愈就出院了。
12月21日,他双腿浮肿,站都站不住,被同事和家人硬送进市中心医院,确诊为膜性肾炎,医生叮嘱他一定要卧床静养,注意休息,千万不能劳累。可他仍然牵挂工作进展情况,拔掉针头就悄悄“溜”回工作岗位。
今年3月,谭茂生突然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的症状。妻子和同志们都急了,让他无论如何赶快去住院,可他硬是要把手头的工作处理完才去。
让我们共同来追寻他最后的足迹吧:
3月4日,陪市领导到铁路沿线调研,研究铁路沿线的拆迁问题;
3月7日上午,抱病参加市政府常务会;
3月8日下午,又拖着病体来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下午6点多才离开;
3月10日,就在转到西京医院的当晚,病痛稍微减轻一点,他就艰难地与身边的同志谈起了工作;
3月18日,他呼吸困难,已无法说话。同志们去探望时,他还用笔在纸上写着问:“最近市上有什么重大部署?给我局安排了什么工作任务?”
在谭茂生住院期间,市委书记吴登昌、市长姚引良等市领导多次前去探望,但直到临终前,他从未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3月25日下午3时许,一位市领导在病床前久久地握着他的手,问他还有什么事需要组织办,他吃力地拿起笔,颤抖着在纸上只写了两个字:“谢谢”!这就是他,一个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遗言!
看到这一幕,在场的人早已泪流满面……
3月26日凌晨1时50分,在与病魔顽强搏斗16个昼夜之后,谭茂生怀着对宝鸡这座他曾经挥洒过汗水的城市和对城管事业的无比热爱,怀着对朝夕相处的亲人、并肩工作的同志们的无比眷恋,静静地走完了他人生49个春秋。
他去世的第三天,中共宝鸡市委作出了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勤奋工作创一流业绩的好干部”的决定,并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向他学习。
谭茂生走了。他走得那么匆忙,但也走得那么从容——因为,他无愧于一个共产党人的称号!
文章来源:(宝鸡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