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陕西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综述
打印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我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线。20115月底,中央就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后,我省立即行动,全面落实中央任务要求,并以监督检查工作为抓手,督促各市区、各部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科学发展、富民强省”各项决策部署,取得一定成效。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迅速启动监督检查工作

 

    520,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我省高度重视中央电视电话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郭永平作出具体指示,要求省直有关部门、各市(区)充分认识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紧紧围绕中央决策部署,结合我省实际搞好筹备、动员、部署各项工作。

 

    6月初,陕西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郭永平书记任组长,省纪委副书记、省监察厅厅长龚汉江和省纪委副书记张毅民任副组长,省监察厅、发改委、科技厅、工信厅、财政厅、国土厅、环保厅、住建厅、水利厅、审计厅等10个部门为成员单位。7月初,省纪委、省领导小组在充分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该《实施意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纪委、中央领导小组要求,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充分结合了我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明确了监督检查的任务分工、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工作要求,为监督检查工作确定了基本框架。

 

    《实施意见》印发后,省纪委牵头从部分成员单位中抽调精干力量组成了领导小组办公室,省监察厅副厅长岳崇担任办公室主任。各成员单位均依据领导小组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成立了工作机构。各市(区)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小组要求,参照省上模式成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机构,结合各自实际制定了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方案。

 

    二、落实责任,提高效能,打好监督检查工作基础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注度高、影响深远,在工作启动初期阶段,打好基础,逐步建立起一套高效、有序的工作运行机制至关重要。2011年,省纪委、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不断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措施。

 

    一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理顺基本工作架构。按照中央部署,结合我省“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明确了全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七项主要任务,形成了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分工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成员单位任务明确、责任落实的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督促各成员单位综合省领导小组要求、中央对口业务部门实施意见和我省实际情况,制定完成牵头任务的工作方案,并细化工作任务、责任落实到人。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全面掌握监督检查工作各项任务的牵头单位和责任人,跟进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监督检查任务全面落实、不留空白。

 

    二是加强衔接、整合资源,提高工作综合效能。将中央扩大内需政策落实的收尾工作和正在深入推进的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纳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总体部署和安排,一并检查、一并整改、一并落实,并统筹研究扩大内需监督检查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提出治理措施,纳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的督查内容。在此基础上,将原有的扩大内需办、工治办和新成立的转经办,进行人员、资源整合,三办合署办公,统筹安排工作人员和工作任务,成立综合协调、督查一组、督查二组三个工作小组,明确各自职责,从整体上提高了工作效能。

 

    三是加强督促指导、积极开展监督检查,增强工作的有效性。省领导小组办公室逐步建立了工作月报告、定期协调会、情况通报等制度,及时全面地掌握各成员单位、各市(区)工作情况。开办了陕西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专题简报,推广基层好的做法和经验、鼓励基层首创精神。主动做好指导、督办、协调工作。7-8月,集中督促各成员单位、各市区成立监督检查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第四季度重点指导各成员单位、各市(区)针对全省工作重心、省领导小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本业务领域、本市(区)的薄弱环节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工作推进不力的成员单位、市(区)加强指导和督办,在必要的情况下发出专项督办函,引起重视、促进落实。对需要跨领域协调的工作,主动协调有关成员单位搞好配合,增强了工作合力。

 

    通过前一阶段的工作,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已经基本建立了有效的组织领导体制和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监督监管作用有效发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

 

    三、加强监督,查纠结合,促进监督检查任务落实

 

    在各成员单位、各市(区)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七项主要任务进展顺利。

 

    (一)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情况。我省结合实际,明确提出了富民强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并把城乡居民收入低、城市化程度低、经济外向度低作为重点破解的三大难题,找准了我省科学发展、转方式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在“十二五”发展指标中充分体现了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认真贯彻了国家“十二五”纲要提出的“五个坚持”和十方面的政策导向,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注重“两型”社会建设,注重保障改善民生,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2011年,面对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我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十二五”规划为总揽,以转方式、控物价、保增长、惠民生为重点,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年GDP预计完成1.2万亿元,人均超过5000美元,同比增长13.8%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可分别达到18200元和5000元,同比分别增长16%20%;完成财政总收入2577.97亿元,同口径增长28.27%,完成财政总支出2928.85亿元,增长32%,顺利实现了“十二五”高点起步、良好开局。

 

    (二)管理通胀预期有关工作落实情况。我省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物价过快上涨问题,贯彻落实国家一揽子价格调控措施,出台《价格工作条例》,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确定新建住房价格控制目标,使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遏制。认真执行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加强土地出让金管理,重点城市出台“限购令”,房价开始出现下行趋势。充分发挥西安世园会“溢出效应”,举办“消费促进月”等活动,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培育住房、汽车、旅游、健身等消费热点,开展食品药品安全大检查,综合型购物中心、大型超市、各类连锁企业销售火爆,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30亿元,增长18.5%。消费结构升级明显,书报杂志、电子出版物及音像制品、文化办公用品、体育娱乐用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4.2%32.1%29.5%13.5%,城镇消费增速快于乡村消费7.3个百分点,商品零售消费增速高于餐饮消费0.9个百分点。

 

    (三)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情况。一是围绕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开展监督检查。省委、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分解落实〈实施意见〉工作任务的意见》。省上把水利投入、工程建设、工程质量、生态保护、水资源节约纳入了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加大了问责问效和责任追究力度。10月底,省工治办又组织了一次全省水利领域专项监督检查,全面检查了11个市区贯彻落实中央《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意见》的工作进展,抽查了22个水利重点项目二是围绕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全面检查了各级政府增加预算内固定资产投入用于水利建设的总量、比例和增幅。从检查情况看,2011年全省完成水利固定资产投资158亿,为年度任务150亿元的105%,较2010年度增长33.9%,再创水利建设投资新高。中省财政性投资110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三是围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强监督检查。我省227个国有水库、灌区、堤防工程管理单位圆满完成了定性、定编、定岗、定员的工作,落实公益性工程管理经费2.89亿元、维修养护经费1.07亿元。各市(区)将原有的乡镇农技站、水管站等涉农单位进行整合,设立了农技水利综合服务站,共落实1.8亿元资金用于全省90支县级抗旱服务队建设。我省出台了《陕西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逐步推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四是围绕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加强监督检查。7批次55个重点水利工程进行了检查。健全了财务机构,配齐了财务人员,并对1400名基层水利部门工作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和廉政教育。加强了对水利专项资金结算、拨付、竣工验收等各环节的监督检查和审计稽查,确保了专款专用和投资安全。

 

    (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政策落实情况。积极协调省住建厅等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监督检查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开展全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陕西省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行为行政责任追究办法(试行)》和《关于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监督检查工作情况的报告》等文件。从省住建厅等有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80名,组成10个检查组,由厅级干部带队,赴全省11个市区对保障房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及分配居住等情况进行了重点抽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及时上报住建部。

 

    (五)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投资项目实施,中、省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及其经费管理使用,科技计划项目实施及经费管理使用情况。按照存量调结构腾空间、增量优结构扩空间的原则,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支持,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新材料产业分别增长28.6%17.5%25%18%,设立煤炭分质清洁转化等3个国家级能源重点实验室,新能源装机突破300万千瓦。西安软件城项目开工,协议投资额近30亿元。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200亿元,跃居全国第5位。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安排省级服务业专项资金1.2亿元、项目86个。旅游业总收入超过1200亿元,同比增长30%,世园会入园人数达到1573万人次。认真贯彻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增长26.7%,占GDP比重达到3%,国有文艺剧团在全国率先完成转制,221家县级文化单位改制完成。三是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力度。继续实施12个重点行业振兴计划,出台装备制造等行业税收优惠措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400亿元,同比增长17.5%。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5133.6亿元,增长18%四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总产达到1195万吨,苹果产量980多万吨、蔬菜产量1400万吨,新增设施蔬菜25万亩以上,生猪存栏稳定在845万头左右。粮食购销分别达到81.56亿斤和104.46亿斤。新修基本农田58.1万亩,解决158.76万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问题。

 

    (六)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抓好《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学习贯彻工作,淘汰落后产能水泥222.2万吨、焦炭61万吨、印染纺织8211万平方米,实现节能量66万吨标准煤。新建垃圾、污水处理设施73处,废水排放、废气排放和污水处理厂平均排放达标率分别达到93.8%88.7%91.5%。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845平方公里,完成植树造林267.8万亩。落实陕南南水北调生态补偿资金17亿元。25个县区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称号。加强环境保护政策落实监督检查。采取集中检查与日常检查相结合,重点检查与全面检查相结合,单项检查与综合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重点监督检查内容月报告、季通报、半年督查、年终考核制度,切实增强了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8月、10月,2次对各市(区)的环境保护和污染减排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

 

    (七)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一是严格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省政府主要领导与各市(区)政府主要领导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省国土资源厅与各市国土资源局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耕地保护和土地管理目标责任制。8月下旬组成5个省级考核组,分赴全省11个市(区)进行了认真核查,听取了汇报,实地核查了22个县区耕地保护责任的落实情况、补充耕地现场和相应资料,逐项量化打分,确保自查不走过场。二是积极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完成了新一轮省、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从土地利用管理入手,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用地方式由单项外延扩张向内涵挖潜转变,在全省开展了GDP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建设用地消耗考核,严格限制“两高一资”、重复建设项目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盘活利用存量土地4.72万亩,清理闲置土地0.58万亩。严格国家产业政策和用地定额标准,全省工业用地容积率平均达到0.6,住宅用地容积率平均达到1.5以上,土地节约集约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和空心村治理,22个空心村试点工作已接近尾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8个试点单位共流转土地8898970.3亩。三是扎实开展了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工作。集中开展了督促检查和调查研究,积极推进联合执法共同责任机制的完善,有力地维护了全省的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2011年的工作实践表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对于保证中、省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增强各市(区)、各部门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发现和纠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的偏差,促进“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具有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省将在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下,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进一步深入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促进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抓住机遇,立足赶超,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文章来源:省纪委监察厅执法监察室


上一条: 省纪委省监察厅对“三问三解”活动进行安排部署
下一条: 确保换届风清气正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