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解读《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
打印

2、《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有何亮点?

  记者注意到,《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白皮书全文计1.6万字,包括前言、正文和结束语共十个部分。前言部分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的坚定立场,概述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取得的成就。正文共有八个部分,第一、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开展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工作的发展历程、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第三至第七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防治腐败、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以及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的情况。第八部分介绍了中国开展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情况。结束语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继续坚定不移反对腐败的决心以及开展反腐败交流与合作的诚意。

  查阅文献资料,记者发现,《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在反腐倡廉建设中有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公布了反腐民意调查多年对比权威数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0年,中国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70.6%;公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3.8%。”

  ——第一次全面介绍了中国的反腐败职能部门。“在中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职能机构,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国家司法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以及国家预防腐败局。”

  ——第一次在官方文件中有了“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体系”的表述。以前,中央纪委的提法多是“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一般指党内法规。而这次的白皮书则指出:“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重视发挥法律法规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不断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制化、规范化。以中国宪法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法律法规;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中国共产党党内制度规定,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第一次详细阐述中国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明确了七种监督力量。“目前,已形成了由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府内部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公民监督和舆论监督组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体系。各监督主体既相对独立,又密切配合,形成了整体合力。”

  ——第一次系统概述防治腐败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进程及成果。“2001年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国务院各部门共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2000多项,地方各级政府取消和调整77000多项,占原有项目总数的一半以上。”“在政府采购方面,实行以公开招标为主要方式的采购运行机制,2002年至2009年累计节约财政资金3000多亿元。”

  类似这种“第一次”,在白皮书还有。

  对于“第一次”等白皮书内容方面的亮点,专家们是如何看待的呢?

  中央编译局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何增科研究员说,“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在白皮书中单列成章,这是白皮书的一个亮点。中国以往强调的是“依纪依法”,现在改为“依法依纪”,这个提法的变化,反映出国家对法律的尊重,反映出各种专门监督机关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这对公民、官员都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任建明教授认为,白皮书的一大亮点,就是将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作为专门的一个章节进行了详细介绍。在民主框架下,人民群众对公权力的监督,与专门监督机构的监督共同构成立体的问责体系。

  李成言教授认可何增科、任建明的观点,同时他还从宏观上谈了自己的看法:“《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最大的亮点,或者说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把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规划提出来,进行‘系统治理、整体推进’,这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2005年1月,中共中央就印发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2008年5月,中共中央又印发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六个方面,形成了对惩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布局。这次发布的白皮书,又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论述,如指导思想、战略方针、总体思路、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体系、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依法依纪查处腐败案件、廉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

  “这说明,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零敲碎打式的,也不再是一阵风式的运动反腐,而是一种战略性安排。”李成言表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条: 中纪委:430人落实促内需政策违纪受处分
下一条: 中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监督作用 加强网络舆情收集、研判和处置工作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