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委员热议转变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打印

    一个镇建起了仿天安门的广场;财政收入只有3000多万元的贫困县,却计划斥资60多亿元建新城……类似这样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在一些地方屡见不鲜。有的地方动辄以创“中国第一”和“世界纪录”为荣,这种靠高投入、高负债形成的“高价政绩”,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很大损失。票子白花了,工程白搭了……此类“政绩工程”不但靡费巨大,而且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群众利益,疏离党群干群关系,更易助长歪风、滋生腐败。正如全国人大代表、济南市市长张建国所说:“一些地方在出台社会管理创新举措时,缺乏实地调查和采纳民意,许多创新措施成了拍脑袋拍出来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样的社会管理创新自然难以有长久的生命力,很多都成了‘短命工程’。” 

 

    “政绩冲动”的背后 

 

    为官一任,理应造福一方,干工作追求业绩并不为过,“一个人早上还得刮刮脸,吹吹头,涂点护肤霜,一个城市为大众共享,当然应该打扫得干干净净,打扮得漂漂亮亮。”其实,就这个意义而言,“面子工程”是褒义词,但只有经得起检验的“面子工程”,才会成为让群众称赞的实实在在的“里子工程”。而那些片面地追求“面子”辉煌,或是在政绩后面添加上“工程”二字,其性质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你高我比你还高,你大我比你还大,各地竞相攀比高、大、全,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面子’、为了‘政绩’,违背科学,不少项目缺乏充分的前期论证和准备,匆匆上马,赶工期,抢时间,刚剪完彩又花大钱改造。”全国政协委员潘祖尧说,“总是这样折腾的话,老百姓受不了,国家也受不了!” 

 

    一些领导干部鼓捣那些“中看”不“中用”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根本原因在于其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扭曲,没有解决好为谁当官、为谁发展、为谁创造政绩的问题。全国人大代表许江说,这些人“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不怕群众不高兴,就怕领导不开心;不怕群众不答应,就怕领导不相信;不怕群众不认同,就怕领导不看中”,于是乎,把心思花在“表演”上,把精力用在造势上。

 

    有代表委员指出,政府公共资源的配置过程缺乏公众参与,一些地方的听证会流于形式,加之行政成本考核的缺位,导致少数官员为谋求个人利益不计成本。此外,缺乏严密的监督、处罚机制,对媒体披露或民众痛斥的“面子官员”鲜见追责,使得“面子工程”让少数心术不正者受益,也让某些官员“不惜铤而走险”。 

 

    多方会诊治“痼疾” 

 

    狠刹政绩透支,必须给热衷此道者下“猛药”!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纷纷就此建言献策。大家认为,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是治疗“政绩冲动”的“良方”。既要考核这些干部政绩的现实基础,也要考核政绩的后效应,如属不切实际、不顾民力、急功近利的决策和乱铺摊子、乱上项目、劳民伤财的行为,不仅不能算政绩,还要对其进行批评和教育,对那些盲目上工程上项目,引发重大事件或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严肃追究责任。 

第  [1]  [2]  页

文章来源:新华廉政


上一条: 温家宝:消除腐败的土壤在于改革制度和体制
下一条: 两会关注:官员监督难如何破解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