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十五五”之四丨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打印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中突出强调,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议》稿在指导思想中突出强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这是指导‘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总体性要求。”《建议》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8个方面提出一系列重大举措,鼓舞激励亿万人民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个基本理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中华优秀文化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体现了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与期盼。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我国发展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和全局高度,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

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促进共同富裕提出明确要求:从2020年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我国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到“十四五”末,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坚决防止两极分化。”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经过不懈努力,我们已经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一整套思想理念、制度安排、政策举措。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面向“十五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谋划“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不忘初心,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稳步推动共同富裕。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实践发展——

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实践是伟大思想的见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不忘初心,站在人民立场上考虑问题,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

当今中国,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蛋糕”越做越大。国内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103.5万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34.9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5.5%,远高于同期世界3.9%的年均增速;人均GDP从2020年的10632美元提升至2024年的13445美元,连续两年超过1.3万美元,稳居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前列;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我们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四五”时期,我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十四五”以来城镇新增就业连续4年超过12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预期控制目标,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始终保持在3000万人以上。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2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3.51万元增至4.13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34∶1。

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推动逐步免除学前教育保育教育费,2024年高中阶段教育、学前教育毛入学(园)率均达92%,全国2895个县域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迈入新阶段。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稳妥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建立并全面实施,截至2024年底,超10亿人拥有基本养老保险,13.27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险,约4500万低保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住有所居取得新进展。“十四五”期间建设筹集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城中村、城市危旧房改造等安置住房1100多万套(间),惠及3000多万群众。

卫生健康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24年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分别为3.61人、4.16人,2025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99元;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立育儿补贴制度;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参保覆盖达1.9亿人;重点疾病防控取得显著成效。

人口素质结构进一步改善。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79岁,保持每5年增长1岁的较快增长态势,超过全球21个高收入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1.21年,高素质人力资源积蓄水平稳健提升。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制定并动态调整国家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保障群众公平享有9个领域81项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持续缩小。

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的接续奋斗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实践充分证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实际行动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民生建设取得历史性、开创性成就。

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路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和必然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建议》与“十四五”规划一脉相承,继续把推动高质量发展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强调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强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把“蛋糕”做大做好,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正确处理增长和分配关系,把“蛋糕”切好分好。《建议》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部署,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教育资源配置机制”……《建议》部署了一批均衡性可及性强的政策举措,必须切实抓好相关部署的贯彻落实,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用心用情增进民生福祉。

“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建议》着眼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别,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部署一批务实举措。

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追求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建议》着眼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把握好促进共同富裕的原则——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历史耐心、进行不懈努力

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经过接续奋斗,我们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们要实现14亿多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

《建议》对“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作出深刻分析,指出“大国关系牵动国际形势,国际形势演变深刻影响国内发展,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明确我国发展具备诸多优势的同时,也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压力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弱项”等问题,而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中着力加以解决。

“十五五”时期,必须牢牢把握共同富裕本质要求,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既注重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在满足民生需求中拓展发展空间,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正是依靠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亮明态度、决不含糊,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两个毫不动摇”。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要强调先富带后富、帮后富,重点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建议》在“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部分指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哲学上看,尽力而为强调的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量力而行强调的是尊重客观规律。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情况,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也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陷阱。

坚持循序渐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中蕴含和孕育着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021年6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发布,以省域先行示范为全国探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价值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14亿多中国人民迈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能够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也必然能在新征程上积小胜为大胜,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朝着共同富裕美好社会迈进。


上一条:习近平对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下一条: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述评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