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省纪委部署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以来,咸阳市坚持把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作为全市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点任务,本着“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宗旨,以积极构建“权力阳光运行,监督全程跟踪,风险动态防控,腐败有效预防”的防腐长效机制为目标,在风险防控上动脑筋,在健全机制上下功夫,有力地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证。目前,我市 13个县市区、15个市级部门已经全面开展试点工作,15个市级部门共排查风险点2530个,建立流程图190个,健全各类制度278项。
一、加强领导,明确工作方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逐步推进”的思路,要求把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列入各级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迅速行动,认真落实。2010年5月,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择工作基础好、创新意识强的三原县先行试点,指导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从实施程序、工作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逐步规范防控工作,初步建立起以廉政风险源排查为基础,以强化对权力运行监控为核心,以建立健全防控制度为保障的廉政风险防控机制。2011年,市纪委五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推广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选择市国土、民政、财政、环保、中院等10个权力集中、群众关注度高的热点部门率先推行,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专门工作机构,保证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将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与业务工作一同安排部署、一同检查考核,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纪委协调具体抓、部门参与共同抓的工作格局。
二、突出重点,找准风险防控切入点。以规范权力运行为工作的着力点,把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与创建服务型政府(机关)建设相结合,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行业和重点岗位入手,在职权定位、业务流程、岗位责任、服务行为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查找,从中排查出廉政风险点和潜在隐患,通过实施流程再造、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改进监管方式、强化防控责任、规范服务行为、扩大群众和服务对象参与等措施,探索建立起职权明晰、风险公开、制度防范、层层监管、责任落实的廉政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围绕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执行行政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确保正确赋权、有效治权、规范用权。如市地税局针对税收收入自由裁量权的风险,建立纳税服务远程电子监控系统,建立交互式、多渠道涉税数据信息采集应用平台,防范减免税、少缴、漏缴等风险。市财政局针对非税收入流失、容易产生小金库的风险,在局机关和房屋产权交易所、车辆违章处罚等非税收入单位及银行之间建立非税收入动态检测平台,实现非税收入及时收缴、实时监控。二是围绕健全选人用人制度,进一步加大对用人程序、用人标准、民主酝酿、用人纪律等方面的监督力度,有效遏制干部选拔任用上出现的腐败问题。在干部选拔方面,采取 “公推竞岗”、“双推双考”、“双推荐一面试”、“公开选拔”几种方式, 10批次竞争性选拔干部97名。在权力监督方面,出台了《关于科学规范和有效监督县市区委书记用人行为的意见(试行)》,科学界定了县市区委书记在用人上的“八项权力”、“六项责任”、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的“五道程序”。三是围绕完善财政管理机制,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强化财务支出管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如市财政局国库科按照科室查、领导提、集体定的方式,共排查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不严格、资金管理安全措施不到位、对预算单位用款监管不力等9个方面风险点,针对这些风险点,在市级预算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财政惠农补贴及财政专项资金大小额支付系统动态监控平台,实现惠农补贴和财政专项资金及时拨付、实时监控,有效化解无指标拨款、超计划拨款等风险。市民政局针对救灾救济资金的管理使用,认真分析排查,共找出救灾款发放、救灾捐赠物发放、救灾物资采购等3个一类风险点、灾情核查权1个三类风险点,建立救灾救济资金监督管理办法,细化分配范围、拨付审批程序等,用制度规范专项资金拨付行为。四是围绕建立重大工程项目预防腐败机制,出台了《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派驻监察组制度》,加强对工程建设全程监督,向重大工程项目派驻监察组372个,对项目审批、物资采购、工程质量、资金运行等关键环节和重要事项实施全程监督,有效预防了项目建设中的不廉洁问题。五是围绕完善要素市场监管机制,针对招投标领域存在“围标、串标”等现象,健全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政府采购、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管理制度,对政府采购、工程审核和产权交易进行资源整合,确保“阳光交易”。如市国土局按照“拉网式”排查、“分类式”评估、“分级式”监管“三步工作法”,共排查出廉政风险点115条(其中:A级风险点76条;B级风险点29条;C级风险点10 条),对排查出的风险点实行了分类分级监督管理,完善各类防控措施177条,建立了预防、监控、处置“三道”防线,有效防止了潜在风险转变成现实问题。对实施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项目、地质灾害治理项目、基层国土所建设项目全部实行招投标,从源头上预防“暗箱操作”、“人情工程”的腐败行为的发生,确保权力阳光运行。
三、注重督查,确保风险防控取得实效。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程序性强的系统工程,为确保防控工作取得实效,我市建立权力运行的动态监管模式,把有效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作为防控机制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对廉政风险的动态防控和实时监督。一是分级包抓、分类指导。市纪委监察局分管领导多次到试点单位检查指导工作,及时解决存在问题。主管室和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加强沟通,及时掌握工作推进中的好做法,组织协调各级各部门加强沟通与交流。对三原县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规范化及长效机制上加强指导;对15个试点部门在查准找全风险点、防控措施制定等方面加强指导;对县市区在提高防控针对性、实效性上加强指导,推动了全市工作有序健康开展。二是加强督促检查。采取随机检查、重点督查、交叉检查等多种形式,不定期地对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工作的具体措施。三是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防控机制建设。采取征求意见、问卷调查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和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各类监督主体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的作用。
四、宣传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10年以来,我们连续两年召开了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工作会议,由三原县对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情况做重点发言,介绍该县在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方面的主要做法、体会和取得的成效。市惩防办以简报形式,重点宣传推广了三原、兴平、泾阳等县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的典型做法。各级各部门也通过现场会、推进会、培训会等形式,不断提升工作的水平和能力,推动整体工作全面开展。
五、健全制度,形成风险防控长效机制。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年”和“反腐倡廉制度执行年”活动为契机,在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工作中,建立健全了教育、决策、执行、监督和预警处罚制度。在教育方面,出台《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警示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等一批廉政教育平台,构筑了廉政风险前期预防教育体系。在决策方面,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不断健全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和调查研究、专家咨询论证、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对“三重一大”特别是涉及民生和重大工程项目,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在执行方面,不断健全强化执行力、执行信息反馈、限时办结、执行办结等四个方面的制度,不断提高执行效率和质量,严防决策事项执行不到位现象的发生。建立了风险评定、风险防控、风险考核、责任追究等制度,形成了有效推进的保障机制。在监督方面,严格落实党内监督各项制度,明确监督责任,实行督办、纠错、反馈和书面报告制度,严防监督缺失,造成决策、执行环节出现廉政风险,起到中期监控风险的功能;建立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将领导及科室职责、审批权限、审批时限、收费项目在网络公开,便于群众办事及监督;建立廉政监督员制度,邀请两代表一委员担任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对行风建设、职责履行、办事公开进行评议监督,推动作风转变,形成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在预警与处罚方面,对各类廉政风险,按风险等级实施“三色”预警,做到提前预防;对发生廉政风险的责任主体严格按照党政纪和警示训诫,予以惩处。
六、工作成效。一是有效预防腐败的能力得到增强。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以来,通过全员参与,查找风险、评定风险、防控风险、严格风险考核,广大党员干部普遍经受了系统的廉政风险教育,防范廉政风险的意识、勤政廉政的意识显著增强,连续两年,全市信访量逐年下降。二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活力得到增强。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从岗位权责出发排查风险,使党员干部从接受监督到主动防范,使纪检监察工作从事后处置转变到事前、事中监督,促进了纪检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克服了廉政建设与业务建设两张皮现象,形成全市上下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合力。三是以廉促勤的效能建设得到增强。通过建立健全和修订完善一系列制度规定,积极推行分权制约和相互制衡,规范和减少自由裁量权空间,公开办事程序,实现网上晒权,实现了各级各部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促进了权力运行的规划化和制度化,提升了行政管理效能。四是政风行风得到转变。通过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岗位风险排查,进一步健全完善了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岗位责任制、群众评议制、社会监督制、责任追究制和机关管理等制度,规范了机关干部行政行为,改进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群众满意度逐步上升,市环保局、国土局、国税局、地税局等试点单位连续两年政风行风测评均为优秀单位。五是投资发展环境得到优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推行,提高了各级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提高了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优化了发展环境,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试点比较早的三原县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全年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值、财政总收入都呈两位数增长。
文章来源:咸阳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