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兴平市纪委狠抓制度建设,创造性开展纪检监察信访工作,实行“恳谈点访”相结合,降低了信访成本,夯实了信访责任,提高了工作效率,真正实现了“群众有事张嘴,干部办事跑腿”的服务理念。全市各级共解决疑难问题150余件,化解各类矛盾800余次,基层问题重访率同比下降43%,越级访同比下降45%,并对以往的35件遗留问题和信访积案予以解决,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为创建十强县市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一是降低了信访成本。“恳谈点访”相结合,整合了资源,加强了接访工作硬件建设,对一些职能相近的人员进行重新组合,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政府行政成本。同时,上访群众可以根据情况点访、约访领导,避免了乱找人、走弯路、费时间的问题;领导的下访、回访,避免了群众来回往返奔波,节省了车费、餐费等一些不必要的开销,降低了群众上访成本,实现了政府和群众的双赢。
二是丰富了受理形式。“恳谈点访”相结合,群众反映问题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一般问题找干部,复杂问题点领导,还可根据领导坐班情况择日上访,有效解决了上访问题“投诉无门”的现象,丰富了受理形式,方便群众上访。
三是夯实了接访责任。“恳谈点访”相结合,减少中间环节,夯实了工作责任,克服了“推诿扯皮”现象,点到的领导既是“民情恳谈”的倾诉对象,也是上访问题的受理领导,要求对受理的问题和群众的倾诉一包到底。
四是提高了工作效率。“恳谈点访”相结合,确保了上访群众见得到领导,可向点名领导直接反映,不需要再跑“来回路”,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领导干部轮流坐班,使领导干部能誊出时间专门用来接访,从随时接访中解脱出来,合理安排其它工作,保证业务工作和接访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信访案件没有变,受理单位没有变,而仅仅是领导干部由“幕后”走上“前台”这一改变,使初信初访问题的一次性办结率得到进一步提高,把问题解决在了萌芽状态,有效地疏导了群众情绪,切实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办),突出问题不出市”。
五是维护了社会和谐。“恳谈点访”相结合,群众有事可直接点领导,接访领导对群众反映的事情,一包到底,一大批热点、难点问题得以解决。田阜乡张芳兰之子因建筑工程事故死亡,张芳兰到政府办寻求帮助,市政府办“民情恳谈室”领导了解情况后,及时安排城建局、施工单位、安监局、保险公司等单位协调解决,使其获得各种赔付14万元,又协调公安局为张芳兰之孙(其子未婚生子)办理了户籍证明,消除了张的后顾之忧,也消除了可能引起重复访的苗头。
文章来源:兴平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