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渭城区以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通过严把“四关”,进一步创新管理方式、拓展工作内容、提升管理水平,有效预防和减少了农村干部腐败问题发生。日前,渭城区荣获第三批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称号。主要做法是:
一是健全机制,把好“操作关”。在全面推行“村账办代管”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三资”管理的新形势、新特征,研究制定了《渭城区农村集体经济集体资产及财务管理办法》和《渭城区农村集体经济财务公开规定》,对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流程、财务公开、民主监督作了进一步规范,督促落实集体财务“先理财、后审批、再入账”等规定,推行账、钱、物分置分管,村书记、主任、村民监督委员会共同对开支项目把关,防止“一支笔”随意审批、报账等现象。截止目前,全区6个涉农街办农村财务管理均达到了“六个统一”,即统一制度、统一票据、统一审核、统一记账、统一公开、统一建档,农村集体资金管理程序合法,账务处理规范有序。
二是强化约束,把好“监督关”。组织各村组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对村组重大事项的决策和落实、财务公开、民主理财、村干部履职等情况进行有效监督;成立民主评议小组,结合村干部“承诺制”、“积分制”的推行,对集体“三资”管理、强农惠农资金落实,村干部廉洁自律等关系村民切身利益的重点事项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与村干部待遇相挂钩;坚持将专项审计作为农村集体财务管理的硬措施,组织区审计、农经等部门,连续五年开展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计、村干部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审计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三资”问题审计,通过几轮的财务收支审计,理顺了财务报批程序,规范了现金存提管理、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促进了资金统一纳入专户管理等制度的有效落实,推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
三是动态清查,把好“公示关”。农村财务公开及时不及时、准确不准确,直接影响农民对财务管理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定期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组织对村组所有资产资源项目进行全面摸底、计量、盘点、核实、登记,详细掌握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的底子,建立“三资”台账,包括固定资产登记簿、土地资源登记簿和土地流转登记簿等,对固定资产和资源性资产进行盘点后,填写《固定资产清查登记表》,全面核实账内外资产及实有价值,在村务公开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有效减少了各类问题纠纷的产生。
四是加强管理,把好“廉洁关”。推动农村“三资”管理核心是人,关键在管。一方面,以促进农村集体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为方向,持续抓好村组干部和村级财务人员培训,要求所有参与农村集体资产管理的人员必须熟悉财务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农村财务人员考核合格后,由区农林畜牧部门颁发会计资格证,持证上岗。另一方面,以全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执法监管部门作风整治、财经纪律专项检查活动为载体,将党风廉政建设重心向基层倾斜,充分发挥街道纪工委和村民监督委员会的作用,成立由街道纪工委、财政所、审计站等组成的联合工作组,定期对各村财务管理、“两公开”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查处了一批存在问题,促使各村组进一步严明纪律、规范操作,有效减少了各类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