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县坚持以思路创新带动反腐倡廉创新,全力打好“组合拳”、精心编制“互廉网”、不断增强“免疫力”,着力破解工程建设领域难点问题,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的创新和发展。2008年以来,该县累计排查政府投资和使用国有资金的重点项目126处,查找廉政风险点8个,整改解决问题13个,确保了工程建设的廉洁、高效,保障了县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中央扩大内需和专项治理工作检查中,受到检查组的充分肯定。
打好“组合拳”,推进体系化治理
该县坚持把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融入经济社会之中,注重发挥“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的综合优势,有效避免了纪检监察机关“大包大揽”、疲于应付的现象,实现了专项治理工作的重点突破。一是责任精细化,精细化责任。该县成立了县级主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从纪检监察、计划、财政、审计等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深入施工一线,前移监督关口,督促全县各有关单位围绕8个重点方面、30项目标任务进行自查,紧扣5个关键环节、33项要点开展排查,有序、有力、有效地推进专项治理工作。二是监督流程化、流程化监督。从工程招投标到形象进度、资金拨付等关键环节,建立健全了严密的监督检查流程,确保监督无缝隙、检查无遗漏。县纪检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严格执行监督检查工作流程,听汇报、查现场、审资料、测实体,从项目决策、组织实施等8个方面,对廉租住房、县中医院综合楼等37个扩大内需项目和民生八大工程进行抽查、复查,责令解决项目环评、工程监理、形象进度等方面的问题11个。三是治理系统化、系统化治理。积极推行“三统一分”工作法,由县纪委、监察局统一摸底登记、统一组织排查、统一进行督查。计划、财政、建设、环保、安监、国土等部门按照分工,对2008年以来新建、在建的重点项目展开拉网式检查,每月抽查面都在30%以上。对未按规定时限进行自查、未能积极配合检查的3个部门领导进行了诫勉谈话。
编织“互廉网”,形成网格化监控格局
该县坚持前移防范关口,杜绝“暗箱操作”,消除监管盲区,努力推动招投标监管从“局部”向“整体”、从“事后”向“全程”转变。一是抓住公开招投标环节。推行招投标“一表二网三公告”制度,要求项目建设单位填报《工程建设备案表》,在招投标前报送县纪检监察机关,接受标前监督;督促建设单位登录“咸阳市招投标网”、“咸阳廉政网”查询,限制被列入“黑名单”的施工企业、监理单位进入有形建筑市场;督促项目建设单位在市级以上报刊、电视台及县政府门户网站发布招标公告,有效增强了招投标工作的“透明度”。二是抓住工程备案管理环节。严格界定了变更备案范围,凡使用国有和集体资金、国债、专用基金及其他财政性资金的工程项目变更,均纳入变更监督范围。今年以来,该县共有8个工程项目进行了变更备案,变更造价增幅同比下降10%。三是抓住限额以下工程建设管理环节。着力延伸监督触角,进一步强化了对限额30万元以下、未进入有形建筑市场的项目,严格建设程序,严明处罚措施,划定红线、设置底线,有效斩断了违纪违法发包的利益链。
增强“免疫力”,构建常态化工作机制
该县坚持把阶段性任务与战略性目标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拓展工作领域,巩固和发展专项治理成果。一是建立重点项目防腐保廉教育机制。工程未开工,先筑“防火墙”。着眼防腐保廉,着力强化警示教育,组织重点项目负责人、工程监理人员等230多人次,深入马栏监狱、汉中监狱等警示教育基地,深刻接受灵魂洗礼。扎实推行廉政文化进工地活动,在各重点工程建设指挥部、施工现场,设置公开公示栏60多处,悬挂廉政警示标语80多块,营造了浓厚的廉政氛围,使廉洁理念入耳、入脑、入心。二是完善重点工程监督保障机制。县纪检监察机关牵头抓总,审计、财政等职能部门联动监督,对2008年以来55个项目实施了“预决算双审”,核减造价357.58万元。同时,督促重点项目建设单位,定期报告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加强监督管理,强化跟踪问效,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县公安、检察等部门,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事件3起,党政纪处分3人,保障了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
文章来源:乾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