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主题教育活动中,咸阳市安排5万名机关干部下基层、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诚心诚意为民谋福利。截止5月中旬,已有2万多名干部分赴2767个行政村,走进田间地头,吃住在农家,全力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这2万名干部共走访农户17.3万多户。征求意见6万多条,帮助村级制定完善发展规划1694个,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26个,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法律法规宣传、文化下乡活动3500次,落实惠民措施350多项,为农村群众办实事8570多件,解决难题4300件,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得到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好评。
咸阳市为了防止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主题教育出现“蜻蜓点水一阵风”式的形式主义,杜绝“钦差大臣漫天飞、群众难事没人管”式的命令主义,以“下基层、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民情走访、调研活动为主要载体,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一是突出三带三帮,服务农村发展。三带三帮即包村部门和驻村干部以带政策、带技术、带感情,帮定发展规划、帮抓致富项目、帮解实际困难为主要内容开展工作。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座谈会,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掌握村上的发展现状;宣讲政策,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协助村“两委会”抓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帮助包扶村完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项目实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帮助包联贫困户脱贫致富,专业户扩大生产,富裕户提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驻村工作组在走访过程中,必须认真填写《走访农户记录表》、《咸阳市2011年农民增收明白卡》、《农村专业户增收明白卡》、《农村贫困户明白卡》、记“民情日记”,撰写一份高质量调研报告,留下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二是坚持四个结合,务求取得实效。包村部门和驻村干部把 “下基层、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民情走访、调研与推动农村中心工作、抓农村基层班子带队伍、部门长期包联、发挥部门职能优势相结合,想方设法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谋福利。咸阳市纪委为包扶的泾阳县兴隆镇南程村争取“三告别”资金16万元,道路整修资金6万元,硬化村活动广场2000平方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为旬邑县百子村贫困群众捐资8万元,帮助他们建房;咸阳日报社联系市、县电力部门帮助长武县枣园乡寨子村17户群众解决电路入户问题,为寨子村和相公镇龙头村300多名60岁以上老人拍了幸福照,为两村47户贫困户、五保户分别送去了面粉,被子、被罩及床单。市委组织部为乾县峰阳镇薛家村、西湖村党员上党课6期,礼泉县烟霞、史德等乡镇驻村干部对2个不健全的村党支部班子进行调整充实,协助11个村级班子确定了后备干部。市中级人民法院驻兴平市南市镇史名村工作组协调督促礼泉县法院解决村民南建峰1万余元案件执行款10多年未落实问题,并联系市中院少年法庭和西藏民族学院法学院,在该村小学举办“模拟法庭”,以真实案例对未成年人进行法制教育。
三是培养历练干部,推进作风转变。咸阳市以开展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主题教育为契机,把“下基层、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民情走访、调研作为改善机关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途径,有针对性确定下基层人员。这次选派的驻村干部为市县涉农部门全体党员干部,其他市县级部门和单位科级以上干部、副县级后备干部、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年轻干部。对于驻村干部比较年轻的村,市里选派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队,给他们教思路、教方法,使其增长才干,得到锻炼。同时,该市组成了3个暗访组,对干部到岗、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驻村干部按照市上的要求,吃在农村、每日按20元餐费标准自己埋单;不讲条件、住在农户,不给基层增加负担。同吃同住使干部有更多时间与群众拉家常,虚心学习请教,听取农民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主动与残疾人、困难户“结穷亲”,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做到了人对人、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做群众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赞誉。
“下基层、访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民情走访、调研减少了机关工作存在的大部分时间“坐办公室、处理文件、组织会议”的弊端,强化了机关干部的群众观点和群众立场,实现了干部身入基层、心系群众的统一,增强了基层工作的实效性,了解了群众疾苦,解决了实际问题,使干部成了群众的贴心人。目前,对于征集到的涉及乡村长远发展规划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咸阳市要求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突出群众工作长效性,从而把树立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作为全市干部的“必修课”,恒久的融入到日常工作当中,不断开创咸阳群众工作新局面。
文章来源:咸阳市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