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县靠制度提升协作区工作成效
柞水县靠制度提升协作区工作成效
打印

    为进一步深化提升案件查办协作区制度,柞水县在努力做好“规范动作”的同时,积极创新,大胆探索,选准、做好“自选动作”,将县直部门纳入办案协作区管理,编织全县查办案件工作协作网络。    

      
    抓管理,在制度落实上下功夫。一是区域化管理。制定出台了《柞水县案件查办协作区暂行办法》,按照就近整合、优势互补、有利工作的原则,将全县13个镇划分为3个办案协作区,将县直部门划分为1个办案协作区,每个办案协作区设立一个协作办案协调领导小组,由一名县纪委常委任组长,坚持正确定位,准确站位,执行到位,做到领导不亲领,指导不包办,协调不代替,参与不主查的工作原则。二是动态化管理。2010年该县在全市首个探索建立了69人组成的协作区办案人才库,有效杜绝了办人情案、办关系案。县纪委案管室对所有入选办案人才库的纪检监察干部的家庭成员、社会关系等情况都详细予以记录,对办案力量统筹管理使用,纳入办案协作区管理。三是规范程序管理。该县纪委案件线索排查小组对所掌握的案件线索进行集体排查后,认为各镇、部门独自办理有困难的案件线索,县领导小组排查选定,明确主办人、协办人员,形成联合调查组,交案发单位所在协作区办理。案件管理室在建好案件程序管理台帐的基础上,对临近查办时限的案件,采取电话督办和下达督办通知书的形式,对承办人员进行及时督办提醒,确保所有案件都能按照制度要求和领导批准时限保质保量完成。


    抓指导,在办案水平上下功夫。针对换届后办案新手多的问题,县纪委监察局通过以案代训、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差异化培训模式,逐步提高异地查案人员的办案能力。一是注重锻炼新生力量。根据办案执纪人员的不同能力素质,对新加入办案执纪队伍的工作人员进行初级培训,要求其掌握办案执纪的基本政策理论,了解基本工作方法及办案操作程序,切实锻炼好新人。二是注重培养中层力量。通过异地办案实践,部分人员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办案方法和技巧。对于这些有一定办案经验的人员,进行业务专题培训,要求其掌握较深入的政策理论和主要工作方法,着力培养好中层。三是注重选拔骨干力量。对长期从事异地办案、办案经验较丰富的人员,进行重点培训,要求在已有全面的政策理论和工作能力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独立办案能力,坚决选拔好骨干。在搞好“三个注重”的同时,该县还从两个方面入手,强化乡镇纪委干部的业务能力培训。一方面采取抽调协作区办案人员到县纪委纪检监察室跟班学习、邀请专家及各室骨干到各乡镇进行巡回授课、编印纪检监察案件办理实用手册等形式,帮助基层办案人员深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办案技能等,更好地履行纪检监察工作职责。


    抓实效,在办案效果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异地办案人员的沟通交流,提升办案水平。乡镇纪委干部专人不能专用,不少人员未参加过正规化业务培训,业务比较生疏,很难胜任办案工作。在异地交叉办案过程中,县纪委安排经验丰富的办案人员,对办案小组在案件调查程序、办案措施、办案纪律、执纪标准、处理结果等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二是加强异地查案工作的监督指导,确保案件查处到位。县纪委案件管理室对各镇纪委办案工作进行及时督促检查,根据基层办案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减少和避免了因本地办案关系因素、感情因素的干扰。三是加强异地查案工作力量,增强协同作战能力。该县针对纪委换届时间不长,基层纪委人员业务生疏没有办过案等情况,创新思路,抽调一批事业心强、业务素质好、理论水平高的纪检干部,赴各镇协作办案。如今年5月该县在查办下梁镇金盆村原村主任朱某失职渎职案、凤凰镇中山村原支书贪污案时,由于涉案时间跨度长、涉及人员多,案情比较复杂,群众反映比较大。县纪委虽多次督办,但因该镇纪委人员少,且镇纪委干部与被调查村支书、村主任认识时间长、工作接触多,碍于情面,工作进展缓慢,针对这种情况,县纪委运用协作办案机制组成联合调查组,两案分别仅用近10余天时间,就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全部查清,目前这两起案件均已立案。


    2009年该县运行协作办案制度以来,初核案件18件,立案6件,取得了较好的政治和社会效果。

 

文章来源:柞水县纪委


上一条: 中纪委调研商洛公务接待“廉政灶”制度
下一条: 商州区纪委“四上”抓实作风建设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