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一个有关“廉政灶”的新闻名词频频出现在人民网、《中国纪检监察报》、《陕西日报》、陕西电视台等主流媒体上。在全省反腐倡廉“五项制度”建设汇报会、全省乡镇纪委书记培训班上,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郭永平多次肯定了商洛推行的“廉政灶”制度,并批示:“总结商洛的经验,在全省推广”。商洛的“廉政灶” 制度推行取得了怎样效果呢?日前,记者深入当地进行了调查。
“廉政灶”——“应时而生”的改革举措
商洛市是一个集中连片的国定贫困市,因为财政收入水平低,党政部门的行政经费支出经常捉襟见肘,一些乡镇政府机关常因公务接待在营业性小餐馆欠账而走上被告席或成为欠账大户。针对这一问题 ,商洛市纪委组织人员深入调研,摸清了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是一些乡镇领导把热情好客与大吃大喝混为一谈,认为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在机关食堂接待领导太寒酸,在营业性餐馆才有面子,以致乐此不疲。二是认为高标准接待是衡量政绩的硬杠杠,是引来资金和项目的“潜规则”。三是认为“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即便寅吃卯粮,欠下的债务自己不还下届还,以致欠债接待毫无顾忌。四是即使一些公务接待明显顶风违纪,却认为有被请的上级领导挡驾,以致胆子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乡镇机关公务接待这一“筷子尖上”的小问题,演变成为群众憎恶的腐败大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商洛市纪委要求各县区积极探索实行村组接待“ 零支出”和乡镇机关公务接待“廉政灶”制度,以有效控制基层公务接待支出。柞水、商南、山阳等县迅速行动,拨专款、修灶房、置设备、建菜园,2008年底,商洛全市七县区163个乡镇全部建起了“廉政灶”。一个由县区政府投资为乡镇统建的卫生、方便、节约、价廉的机关食堂,既能解决机关干部就餐,还能承担公务接待,既使乡镇公务接待规范管理,又有效实现了公务接待“零支出”的“廉政灶”制度在商洛全面开花。
“廉政灶”——“严”出来的规范运作
商洛市乡镇机关“廉政灶”建设形成了一整套严密有序的基本思路和做法,成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创新性举措。 在经费投入上,采取“县区拿大头、乡镇补零头”的办法,配置冰柜、消毒柜、电饭煲等炊具和适量桌椅,炊事员的工资由县区财政统一定额预算。 在制度监管上,公务接待一律在乡镇机关“廉政灶”安排,每人每餐限额10元,乡镇财务支出不得报销营业性餐馆票据。
在日常管理上,乡镇确定一名领导分管“廉政灶”公务接待,推选机关干部代表参与轮流管理。物资采购及出入库造册登记、建账管理,坚持日清月结。接待费用核报时必须有经办人和批准人签字,严格审核报账费用的合理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接待开支列入政务公开范围逐月公开,强化民主管理。
在监督检查上,将“廉政灶”建设情况纳入年度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由县区纪委会同组织、财政、审计等部门定期对乡镇公务接待费用开支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设立监督电话接受社会监督。市纪委不定期组织明察暗访,如发现公务接待中的违纪违规现象,将对责任人实行责任追究。
“廉政灶”——“办”出来的实际效果
“蒜泥黄瓜、青菜豆腐、西红柿炒鸡蛋……一盘盘家常菜,三两杯清爽果啤,一碗浆水面,最值钱的菜不超过5元钱,一顿饭10个人花销不到100元啊!”2009年7月,在参加完商州区委领导班子廉洁自律专题民主生活会后,商洛市委领导在区委机关“廉政灶”就餐时核算了公务餐的成本,高兴地连连称赞。
实践证明,“廉政灶”制度的建立不但成为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而且成为培养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厉行节约、艰苦奋斗、廉洁从政良好作风的“大讲堂”,是科学发展观在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中的成功探索,具有普遍推广的现实意义。
效果一:降低了公务接待费用。“廉政灶”的建立,有效纠正了公款吃喝的歪风,降低了乡镇公务接待费用。统计显示,乡镇机关“ 廉政灶”建立后全市乡镇机关年公务接待费平均下降40%以上,每个乡镇年均节约经费2—3万元,全市年节资400余万元。
效果二:有效遏制了腐败的滋生。“廉政灶”的建立,不仅实现了乡镇在营业性餐馆的“零接待”,而且从制度上规范了接待标准,堵塞了滋生腐败的漏洞。去年4月,商南县某镇两名领导在经营性餐馆安排公款接待,花费200余元。县纪委发现后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责成两人付费并对其实施警示训诫。
效果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廉政灶”建立后,既消除了在营业性餐馆接待的不良社会影响,提高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度,又拉近了领导与同志的感情。丹凤县桃坪乡干部林玉峰说:“我在乡镇工作了20多年,过去从来没有和县上领导同桌吃饭的机会,现在却时常和他们在一起吃饭,既探讨了工作,又交流了思想,心里特舒坦!”
效果四:填补了乡镇公务接待管理制度的缺失。乡镇机关公款超标接待问题,虽然各级各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始终没有形成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刚性约束性的监管制度。“廉政灶”制度的推行,则有效填补了制度的缺失。
文章来源:陕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