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粮镇红卫村的川地,老朱一家四口正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深翻土地,准备覆膜;风凸岭隧道,机器轰鸣,车辆来往穿梭;午峪工业园厂房车间里谈笑风生,商讨新年企业发展良策……一幅幅栗乡春景图,正是镇安县干部转作风、正文风、改会风,树新风的一个个缩影。
解放思想是“根本动力”
“干部作风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关系到事业的兴衰成败。必须长期抓,时刻抓,一抓到底,转变作风树政风,树好政风带民风。”县委书记张盈安在全县干部作风纪律整顿会上语重心长的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正月初六晚,县委县政府召开县直部门领导干部点名大会;初七一大早,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头轻车简从,深入重点项目工地、边远镇村检查指导工作;同日,市、县两级干部作风整顿动员会召开后,全县党员干部迅速走出节日气氛,走上工作岗位,走进基层一线。
为了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真正解决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做到抓学习促工作、两促进两不误,县级四套班子办公室及时召开会议,组织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规定的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办公室服务全局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五学五比五促”活动。通过领导干部身先士卒抓指导,一般干部深入基层抓落实,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抓发展,一手抓学习一手抓工作的学习工作教育模式,全县党员干部思想得到进一步解放,观念得到了进一步转变,服务意思进一步提升,纪律意识显著增强,业务能力不断提高。
群众满意是“唯一标尺”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群众满意与否是检验干部作风的唯一标尺。
县上将督查作为整顿活动见实效的关键,从县委、政府“两办”督查室及县纪委监察、组织、县人社等单位抽调28名干部,组成7个督查小组和两个暗访小组,对全县19个镇和县直80个单位学习教育促工作情况进行跟踪督查。2月17日上午,各督查小组奔单位明查暗访,先后发现干部迟到早退、请假不规范等方面问题8件,向7个单位下发了《整顿督办通知书》。
为了健全机制求长效,县委制定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细则》,各单位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首问责任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考核考勤制及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等七项规章制度,促使干部监督工作常态化。
“现在经常看见镇上干部在村里走访,办什么事不用出村就可以委托他们办理,非常方便。”栗扎村老马笑呵呵地说道。木王镇要求镇干部每月下村不少于10次,并以村干部出具的下村证明为准,并要求认真写好“民情日记”……
“现在有《廉政随身卡》随时记录我们工作及廉政情况,下乡出差搞工作用餐必须在廉政灶,县上要求每人每餐不超过10元的标准。”县政府办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普通群众成了“荧屏主角”,致富能手、创业农民、环卫工人悄然进入了记者镜头,走上了电视屏幕。一名县电视台的记者说:“县上要求我们把镜头对准基层,把话语权交给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多了,群众更欢迎了。”
如今,镇安广大群众纷纷认为,干部作风呈现出“三少三多”的现象:即高高在上的少了,下基层实干的多了;态度不好的少了,微笑服务的多了;办事拖拉的少了,一心抓发展的多了,工程进展也快了……
服务发展是“第一目标”
“加强作风整顿,其根本就是促进党员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实实在在帮群众做事、为群众谋事;其根本就是提升机关干部的执行力,能干事业、干成事业,促进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县长璩泽涛在全县干部作风纪律整顿会上这样强调。
县委县政府以“三走访三联系三落实”作为开展整顿活动的有力抓手,要求每名县级领导至少深入1个镇、1家企业、1个重大项目,走访3户以上困难群众;每名科级领导干部至少深入1个村、1家企业、走访2户以上困难群众,真正为群众解民怨,谋实招,解民困,办实事。
针对个别群众因患白血病、脑瘫、癌症等特大疾病致贫、返贫现象,镇安县把募集大病救助资金,实现“不等钱治病”作为今年首个民生工程,旨在救助重大疾病患者的“德善捐助”行动正在全县悄然开展。各镇、各部门纷纷下基层,为民服务,助农发展。县农业部门 “兵分三路”分别深入镇云农业现代园区、农资市场、地膜洋芋示范基地开展工作,指导春季农业生产;县发改局分别深入回龙镇枣园村、西口镇聂家沟等地现场协调解决了总投资39万元的人畜饮水问题,并为10户困难群众捐款2500元;县交通局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党建联系点柴坪镇石湾村、县运输公司、重大交通建设项目风凸岭隧道建设现场开展走访,为石湾村办公室建设落实缺口资金3万元,硬化广场所需水泥30吨,帮助发展魔芋产业300亩。县住建局在米粮镇红卫村、云盖寺镇云镇村开展廉租房保障对象进行走访调查,向15户贫困户发放慰问金9500元,征求保障户建设、分配、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11条。米粮镇江西村两委会的干部不等不靠,从正月初四就开始,筹资10万多元,请来了挖掘机,组织60多村民自发投工投劳300多个,抢修张家山公路4.1公里,昔日的茅草小路,变身成了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