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乡镇“廉政灶”是在2003年全县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活动中提倡并开始试点的。部分乡镇曾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特别是今年以来,县纪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把乡镇“廉政灶”建设作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坚决制止各种奢侈浪费行为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部分乡镇试点,并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建设标准,建立相关制度,并在全县25个乡镇推行,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收到了良好的综合效果。
一、“廉政灶”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干部吃饭问题,而且为干部交流感情、交流工作经验提供了机会。有句俗话讲:“粗茶淡饭有真味,窗明几净是安居”。乡镇“廉政灶”的标准化建设,使乡镇干部不仅有了吃饭的场所,让干部职工能够吃得放心、吃得舒心,而且构建了领导、干部交流思想的平台。乡镇领导同干部职工围坐一起、同桌就餐,既增进了同志之间的友谊,也便于领导和同志之间的工作交流,既有利于乡镇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和干部职工的实际困难,也便于领导和干部职工之间交流工作经验、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工作落实。一些乡镇还利用闲置的空地,开辟了“机关小菜园”,工作之余领导、干事齐动手,既丰富了餐桌,又活跃了机关工作气氛,也是对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思想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起到了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二、乡镇“廉政灶”,改变了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密切了党群干群的关系。在日常的公务接待过程中,领导带头执行规定,不进经营性餐馆,坚持到机关“廉政灶”就餐,一杯农家自酿的小酒,一杯清茶,几样家常小菜,一碗面,简单的工作餐,不仅节约了开支,也让当地群众看到了各级领导朴实的工作态度,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以前“迎来送往、疲于应付、面红耳赤”出现在餐馆的身影不见了,下到基层,走家访户,排查矛盾,解决基层实际困难的身影多了,在“廉政灶”待客,让群众再也看不到大吃大喝现象,群众对干部有了新的认识,树立起了乡镇的良好形象。同时,基层干部也有了更多的时间,把精力都用在帮助群众发展主导产业、带领群众致富上来。干群关系进一步融洽,有利于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利于增强基层政权的感召力。
三、“廉政灶”从制度上斩断了腐败的源头。“招待费是个框,什么都能往里装”这是几年前乡镇财务检查中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有时公务接待的一顿便餐,在财务报账时却变成了“一桌宴席”,一包烟变成了“几条烟”,要么是“子虚乌有”,要么是“借鸡下蛋”把一些非正常支出转嫁到正常的公务招待项目当中。“廉政灶”固定的标准、档次,透明的核算,堵住了基层不合理支出的漏洞。也解决了基层单位在接待来宾时在“面子”和“人情”上的尴尬,规范了支出行为,减轻了基层财政压力。以完善的制度杜绝了腐败行为的发生,树立了基层政权在群众心目中的威信。
四、“廉政灶” 不仅节约了开支,使建设节约型机关建设得以实现,也使基层能够将有限的资金,确保安排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事业上。一些乡镇利用“饭桌上”省下来的资金,为村上建起了群众活动室,购置了体育运动、文化娱乐、田间管理方面的器材、书籍等,群众利用农闲时间学习产业知识、读书看报,了解国内外新闻大事,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为改善基层群众行路难问题,一些乡镇合理安排使用节约的资金,修通了通村、通组公路,建起了便民桥;一些乡镇还将“廉政灶”节约出来的资金用于解决农村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据统计,几年来全县25个乡镇用于支农和民政救济支出逐年增加,而用在“吃喝招待”方面的费用则呈现负增长。
“廉政灶”的建立,不仅深化了干部职工艰苦奋斗意识,纠正了铺张浪费行为,而且使乡镇领导干部从公务应酬中解脱出来,有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深入田间地头,服务于“三农”,干群关系更加密切。
文章来源:镇安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