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丹凤县出现了这样一些好现象:县直部门的党员干部一批一批地往农村走,通过庄严的“认亲”仪式后,每个机关党员干部便有了两户以上的农民“亲戚”。于是,每逢农时节令和节假日,干部们便到乡下的联系户家中走走,而每一次总不空手,或资金、衣物,或一条好信息、几句暖心话。群众有了啥难处,打个电话,捎个口信,城里的干部便忙乎不停。这是该县在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中,积极构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工作体系的一个缩影。年初,市委提出的“作风建设年”活动要求后,丹凤县结合县情和干部队伍实际,突出关注民生、优化发展环境为主题,进一步创新载体,完善机制,推进干部作风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县委以宣传教育为先导,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着力提高各级干部为民服务的意识,在全县营造创业干事的政治氛围。县委把解放思想教育、“好班子”创建等活动结合在一起,采取组织干部轮训、领导干部田间地头讲党课、举办形势报告会等形式,不断拓宽加强廉政教育的载体和渠道,增强教育效果。县纪委充分发挥廉政教育中心的阵地作用,利用县上召开的各种会议,不失时机地组织干部穿插进行勤政廉政教育,使廉洁从政、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贯穿各项工作的始终。同时,开展作风教育电教片展播活动,在县电视台开设了“作风建设巡礼”和“行风热线”等专栏,及时宣传报道全县干部作风建设的好做法、好经验,在全县营造了风清气正、和谐向上的浓厚舆论氛围。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县先后为基层下发作风教育书籍500余册,巡回播放作风教育电教片60余场次,举办宣讲报告会21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2万余人,利用廉政教育中心开展集中教育活动11场次,600余名科级以上干部接受教育。县委围绕打造“落实型”、“廉洁型”机关,突出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以促进作风建设长效机制的形成。县上立足于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和优化环境等实际,全面推行 “一线工作制”,让干部力量下沉到基层生产一线,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完善县级领导包乡(镇)联村和重点企业、项目工作责任制,推行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使领导完成分管领域的工作任务时,始终围绕县上中心工作大盘子转。县直部门在按照目标管理责任制完成本职业务工作任务外,承担所包乡镇新农村示范村项目建设、党建、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一揽子”连带责任。在乡镇实行领导包村干部包户制度,推行领导“三个一”和干部“五个一”工作制度,即:乡镇党领导每月进村召开一次民情恳谈会、进行一次信访下访、解决一件实际问题;包村干部每月参加一次村“两委”会、召开一次群众座谈会、落实一项致富项目、走访一次困难户、排查一次矛盾纠纷。在村级基层干部中,结合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形成了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在抓落实上,广泛推行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记实卡”、保稳定保安全的“户情民意卡”和“民情日记”制度,使百姓的事点点滴滴体现在干部的工作日志里,落实在行动上。今年来,该县围绕提高机关行政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重点问题和关键环节,制定完善作风建设相关制度20余项,切实规范了干部从政行为,增强了作风建设的实效。“工作怎么干?作风怎么变?领导示范是关键。”县委书记刘淑慧坦诚地说,“作风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抓不懈的工作,在目前一切向领导看齐的行政潜规则下,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必须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引导广大干部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时刻心系群众、服务群众、真抓实干”。她自己与县长雷雨率先垂范,坚持把三分之一时间放在下基层调研,在深入乡村、学校、企业等一线,倾听群众意见掌握情况的基础上,采取召开现场办公会的方式,让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在生产现场领任务,使一大批群众生产生活和企业建设中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和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该县北赵川乡梨园、栗子坪两个村因武关河造成出行难,基层群众多年努力无法解决,去年的水灾使问题越发凸现。县纪委在包抓该乡灾后恢复中,充分感受了群众的困难情况。县长雷雨、县纪委书记曹宝良带领发计、交通等部门负责人在此召开现场办公会,整合项目投资150万元促使梨园、栗树两村的两座大桥开工建设。开工之日,山村群众自发摆起酒席来庆祝,感谢干部们为群众谋幸福,村里如同过节一样热闹。据统计,今年以来,该县结合“作风建设年”活动,县直部门为基层落实各类项目120余项,为群众提供资金扶持10余万元,为群众办实事、好事达2700多件。
文章来源:(丹凤县纪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