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桌酒席,摆在村文化活动室内,简朴却不失隆重。
“搁以前,搭个棚子,连请3天,大操大办,攀比成风!”日前,笔者在宝鸡市千阳县南寨镇朝阳村偶遇一场婚礼,村党支部书记马玉贵介绍:“自从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免费提供场地,控制规模,节约开支,村民打心眼里高兴。”朝阳村的变化是宝鸡市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推进移风易俗、狠刹农村奢靡风的一个缩影。
一段时期以来,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办红白喜事时比排场比阔气成风,铺张浪费现象愈演愈烈,甚至部分经济并不宽裕的群众死要面子,办一场筵席欠一屁股债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民群众的人情负担不断走高。“借生子、当兵、乔迁、入学、祝寿、买车等为由头大办宴席,互相攀比,带坏了村庄的风气,一些党员干部也参与其中,推波助澜,造成了不良影响。”宝鸡市纪委相关负责人说,基层社会风气是党风政风的晴雨表,农村党员距离群众最近,最能代表党的形象,理应带头抵制奢靡之风,为群众作榜样。为此,2015年以来,宝鸡市开始在市、县(区)、镇每年分别重点抓3个村庄,建立村级红白理事会,由村干部、老党员、退休老干部等加入,倡导婚事新办、丧事俭办、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的社会新风尚,对婚丧嫁娶的招待范围、办席标准、规模上限、烟酒档次、车队乐队等作出明确规定。他们突出党员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建立党员干部办理婚丧嫁娶事宜报告制度,要求党员干部在办红白事前签订承诺书,并在村务公开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千阳县南寨镇朝阳村党员雷玉涛是家中长子,在纪念其父去世3周年时,其二弟主张在城里办一场气派的筵席,他极力反对,主动向红白理事会报告,按照规定一切从俭,最终只办了20桌、每桌花费200多元。“节俭办事既保留了传统又不铺张浪费,我们也尽到了孝心,我打心眼里认同红白理事会。”他高兴地说。
在村集体经济实力雄厚、素有陕西第一村美誉的宝鸡市金台区“东岭村”,不摆花圈、不演歌舞、不设管乐的葬礼如今也已司空见惯。“以前村里人去世,丧事程序办下来得7天甚至15天,许多在工厂上班的村民因此耽误工作,对生产影响很大。”东岭村党委书记李黑记深有感触地说,自从村上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三个严禁”(在操办丧事上严禁唱戏、严禁演歌舞、严禁叫管乐队)、“四个坚持”(坚持不讲排场、坚持不摆阔气、坚持不互相攀比、坚持不举债办婚事)制度,党员干部带头执行,现在丧事基本全部变成3天,几年来为群众减轻负担100多万元。
“白事吃饭不摆席、一律一碗端”“不准请乐队”“迎亲车队不得超过6辆”……宝鸡市陈仓区周原镇18个村的《村规民约》对婚丧嫁娶条分缕析、规定具体。据了解,目前,全市1729个村庄已有70%的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67%左右的村将红白理事会制定的红白事标准和要求写进了《村规民约》。“通过大力宣传引导,开展专项整治,全市近年来累计遏制了400多起铺张浪费事件,为群众减负6000多万元。”宝鸡市纪委负责同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