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宁陕县纪委、监察局按照省、市纪委推行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制度的要求,结合实际,全面推行“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工作模式。截至目前,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已累计寻访24次,共接受群众政策咨询200余次,反映问题64件,当场妥善解决并答复范围内信访16件,转办办结范围外信访48件,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好的制度重在及早安排部署
2014年2月初,宁陕县纪委、监察局及早成立了推行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制度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民情直通车制度的具体落实。领导小组通过研究,汇总了推进制度落实的各项方法举措,形成了切合实际的实施方案,制定了直通车下访时间表,向各部门、各镇纪委(纪检组)进行了印发。文件要求每个纪委常委必须联系两个镇,每个月“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必须到两个镇,到镇进村开展直通车下访工作时,由联镇的纪委常委带队,从委局机关随机抽选人员开展工作。
从委局机关优先调剂一辆公务车作为信访举报民情巡回下访专用车,在车身两侧用醒目红字标明“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举报电话”等字样。在县纪检监察网站首页建立了“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举报专区,公布了举报邮箱、举报电话、举报指南等;在全县12个镇机关醒目位置设立了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信箱。结合部门职责权限和纪检监察工作业务,制定了简明的《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宣传单》,充分利用县纪检监察网站、电视台等宣传平台,广泛向群众进行宣传,有力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
委局机关建立了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六簿一册” 登记台账,暨民情直通车巡回下访登记簿、接访登记簿、电话举报登记簿、网络举报登记簿、政务大厅接访登记簿、来信登记簿和下访情况统计册,严格按类型进行登记、转办、办理、统计;指导各镇建立了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信访登记簿,及时登记办理各镇的民情信访问题。
好的制度重在有效机制推进
为了有效推进制度落实,宁陕县纪委、监察局配套创新建立了巡回接访领导首问负责、信访办理三公开和年度考核三项机制。
各联镇纪委常委在带领干部开展“民情直通车”巡回下访工作时,对群众的信访反映承担首问负责。在具体工作中,下访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来访群众文明规范用语,认真耐心倾听,将属于纪检监察范围内的16件信访反映,能马上办理的当场妥善解决,不能马上办理的,做好详细记录,回来后交信访室按照程序办理;对不属于纪检监察范围的48件信访反映事项,做了解释说明,并转有关单位及时进行了解决。
在办理信访件过程中严格做到了信访渠道公开、接访方式公开和处理结果公开。制度推行之初,在全县范围内通过县廉政网、公开栏、电视、报纸等载体公开了举报电话、举报信箱和举报投诉方法等事项,在各镇便民服务大厅、人群密集处设置了党务公开栏,共发放了6000余份宣传单。在开展活动中,“民情信访直通车”定期不定期地深入12个镇98个村,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当面受理或告知群众的信访问题、诉求和办理程序。信访件处理结束后,对署实名举报件通过当面告知、电话告知和填发《实名举报信访案件反馈情况表》等方式及时进行了反馈;对涉及单位和镇村集体的匿名举报或群众关注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召开会议或公告的形式把调查结果进行了公开;对受到查处的典型案例和违纪人员,进行了发文通报。
将各镇落实“民情直通车”工作纳入到各镇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镇纪委业务工作考核,考核中对按时办结并报送了处理情况的镇进行了加分,对没有按时报结或调查不彻底的镇进行扣分,并工作不力的约谈有关责任人。
好的制度重在人民群众认可
活动开展至今,宁陕县纪委、监察局的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已累计寻访24次,共接受群众政策咨询200余次,反映问题64件,当场妥善解决并答复范围内信访16件,转办办结范围外信访48件,畅通了民意诉求渠道,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受到老百姓普遍赞扬。
2014年3月4日,县纪委“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来到新场镇新场村,接到两名群众反映“村上部分群众没有自来水,都吃河里的水;村上的公厕修好后一直锁着,不方便群众”后,工作人员迅速和相关部门进行了联系协调,为村民拉上了自来水,打开了公厕。
2014年4月3日,县纪委“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来到了江口回族镇江河村,部分村民对该村便民桥和人饮工程等两个项目资金情况有异议,要求将资金使用情况公开。接到反映后,工作人员迅速与江口回族镇领导联系,将这两个项目的申报情况、实施情况和资金兑付情况及时向村民做了回复说明。村民对镇上和镇财政所的及时回复非常认同,都表示没有疑问了。
以上的例子还有很多,在谈到对这项制度的理解时,宁陕县纪委副书记肖仕莹对笔者说到:“信访举报民情直通车制度,创新实现了被动接访向主动下访的转变,将信访举报工作由固定向流动转变,由常态向动态转变,由开门接访向上门问访转变,畅通了信访渠道,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在此项制度的有效落实推进中,我也真切地感觉到,和群众沟通更方便了,和群众的心变的更近了。今后,我们将不断探索深化这项制度,让 “直通车”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连心车、暖心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