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石泉县以开展“作风转变”活动为契机,紧盯农村工作的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位,采取“五抓并举”,狠抓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有力促进了农村干部正确履职和作风转变。2012年,该县受到立案查处的村干部较上年下降21.8%,针对村干部的信访量下降30%以上。
警钟长鸣抓教育。坚持把廉洁教育作为加强村“三委”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把《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作为村干部学习培训的必修课,依托石泉廉政教育基地、石泉党风廉政网、镇村廉政文化宣传橱窗等平台,大力宣传农村党风廉政建设相关内容和要求。聘请15名廉政教员,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村干部群众“面对面”宣讲国家惠农政策和党纪法规。扎实开展新任村干部廉洁教育,先后对236名新任村干部进行了警示提醒谈话和廉政知识培训。强化村干部日常廉洁提醒,编发《农村干部廉政知识小手册》“口袋书”500余本,发送廉政短信80余条。同时,还利用及时通报村干部违纪违法典型案例、组织观看反腐倡廉宣教片等形式,对村干部进行警示教育。
突出重点抓预防。在全县193个村、18个社区全部建立村民监督委员会,下发《加强和规范村民监督委员会运行工作意见》,进一步理顺关系,明确职责,充分发挥村监会在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落实、村务决策、村务公开、村集体“三资”管理、村干部廉洁履职情况的监督作用。从规范农村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入手,推行“五步三公开”工作法,即村级重大事项必须经过党员收集民意→支部形成决议→村民大会决定→村委会组织实施→监委会验收评议“五步”民主决策,同期实行办理事项、决策结果、实施结果“三公开”。推行农村三资管理“村财民理镇监管”模式,要求各镇分别为各村建立“三资”管理台账,在银行为各村开设财务专户,做到财务活动按照预算方案执行、财务收入纳入一个账户核算、财务支出履行民主理财程序;引入市场机制,对涉及金额较大、农民群众关注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处置和交易,实行市场化运作,采取公开竞价和招投标方式处置。扎实推进村务公开,每个村都设立公开栏,及时公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发放以及移民搬迁、低保评定等信息,主动接受村民监督。
着眼长远抓机制。该县围绕“村官监管”,完善推行了村级组织主职干部述职述廉制、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主职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等4项制度。围绕“村事监管”,完善制订了村级事务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制、适时公开制等5项制度。围绕“村财监管”,完善推行了“3+1”财务联审会签、村财民理镇监管、村务公开和离任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8项制度。把党风监督员,特邀监察员覆盖到每个村级组织,定期开展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强化对村干部日常行为的监管。
高压态势抓惩处。围绕“发生在基层群众身边的10个方面的腐败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线索搜集和重点查办。不断完善县、镇、村三级信访网络,对于苗头性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同时,重点查办村干部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侵占集体资金、资产、资源案件,重点查纠征地拆迁、干部违规参与工程承包建设、挪用涉农资金等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2012年全县共立案查处村级主职干部违纪违法案件6件,给予党政纪处分9人,挽回经济损失25万元。
活力激发抓考核。坚持激励与约束并重原则,将村干部工资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工资补贴分为基本工资、绩效工资两部分,按工作实绩考核后,年终由各镇统一发放。建立村干部工资增长机制,在一定工资水平之内,每年保持一定幅度增长。县委对群众公认、实绩突出的村干部予以重奖,鼓励勤廉兼优的村干部参加乡镇事业单位招录。近三年,全县累计69名村干部获得县委1.8万元表彰奖励,23名优秀村干部被招录到镇属事业单位工作。同时逐步建立在职村干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对未受过处分正常离任村干部按照工作年限给予一定生活补贴。通过绩效考核管理并实施奖惩,有效体现了干与不干、干多干少、干好干坏的差别,促使村干部进一步端正工作态度、严守工作纪律、认真履行职责、切实转变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