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环环相扣” 全方位促进执纪审查提质增效
打印


2017年以来,汉阴县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落实《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积极践行“四种形态”,规范问题线索管理,加大执纪审查力度,增强协作配合意识,规范执纪审查程序,坚守办案安全底线,执纪审查工作稳步推进。2017年,县纪委监察局共受理并处置问题线索492件,初核446件,运用第一种形态采取组织措施268人次,立案207件,处分217人(其中科级领导28人),移送司法机关1件1人。初核数、立案数、结案数、处分人数分别较去年增长48.3%、71.2%、45.8%、45.8%、41.8%。

规范问题线索管理,严把处置关。2017年以来,按照分类规范、突出重点、处置得当的原则,明确专人对问题线索建立动态更新管理台账,实行集中管理、每月动态更新、定期汇总核对,定期召开问题线索分办意见会和重大问题线索排查会,对问题线索管理分办处置情况全程把关。同时建立《问题线索督办台账》,对线索处置的每个环节做到有审批、有着落、有反馈、有监督。2017年,县纪委监察局共受理并处置问题线索492件,其中函询35件,初核446件,予以了结4件,立案207件,处分217人。

加大执纪审查力度,提升威慑力聚焦党的“六大纪律”,科学运用“四种形态”,合理使用容错纠错机制,充分运用信访举报、明察暗访、专项巡察、监督检查、经济审计、舆论监督等手段,及时发现违纪违规问题线索,严肃查处了一批典型问题,特别是突出重点,严查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扶贫脱贫、生态环境、市场经济秩序和侵害群众利益问题,纪律审查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2017年,全县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6件,处分24人;查处扶贫脱贫领域问题63件,处分65人;查处生态环境领域问题19件,处分20人;查处市场经济秩序领域问题23件,处分31人;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89件,处分90人;运用容错纠错机制实施免责9件11人;全县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497人,其中第一种形态278人次,占“四种形态”处理总人次55.94%;第二种形态203人次,占40.84%;第三种形态15人次,占3.02%;第四种形态1人次,占0.2%。

增强协作配合意识,促进高效化。充分发挥县委反腐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办案协作区职能,加强与公、检、法、审计等成员单位联系,互通信息,案源共享,形成查办案件的整体合力。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县在查处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涉嫌违纪违法案件和案件线索通报移送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印发在查处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案件中执纪执法机关协作配合的实施办法(试行)》,建立落实《汉阴县镇和部门办案及监督检查协作区(组)制度》,把全县10个镇划分成4个协作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大协作、大办案的工作格局。2017年,全县反腐败协调小组成员单位间相互移送案件线索41件,立案28件,处分28人;县纪委共启动办案协作区初核案件5件,立案5件,处分5人。

打造“三化”建设升级版,促进规范化。以中纪委监督执纪工作规则为基本遵循,结合县、镇纪委实际,编写了《汉阴县纪检监察机关执纪审查规范化实务》,通过细化操作流程、明晰实施主体、融入政纪规定、制定执纪文书等,对领导体制、线索处置、谈话函询、初步核实、立案审查、案件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做出了具体规定,制定了四大类60余种文书模板,进一步规范了监督执纪工作程序,使各环节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建立完善执纪审查文书和档案规范化管理制度、目录和清单, 采取召开现场会、专题培训、案卷评查等方式,强化纪检干部业务技能,实行承办人立卷制度,有效杜绝了案卷混乱、证据不全、资料遗失等问题发生。

坚守办案安全底线,实现零事故。陆续健全了县、镇谈话区(室)管理制度、标准谈话区执纪审查工作安全规定、标准化谈话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各项管理制度,并与县人民医院沟通协调,签订《执纪审查安全医疗急救“绿色通道”协议书》,开展了医疗急救培训,提升了我县纪检干部对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注重风险防控,明确执纪审查部门主要负责人、审查组组长为执纪审查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并指定专人担任安全员,针对“走读式”谈话的重点和难点,细化“走读式”谈话前、谈话中、谈话后各环节的安全防范,做好各方面的安全检查,履行好交接手续。2017年以来,县、镇纪委谈话室使用200余人次,未发生不安全事故。


上一条:宁陕:滚动式督办保障巡察问题整改落地
下一条:紫阳:认真开展“廉洁过节”纠正“四风”自查工作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