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延川县纪委始终将纪检监察干部作风建设贯穿于各个工作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多管齐下,有效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切实改进了工作作风,成为全县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排头兵,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深入开展。
一、用制度整肃作风。2011年,新一届纪委班子针对全县纪检监察系统干部作风存在的问题,及时出台了《延川县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人员十不准》,即不准迟到、早退,随意脱岗离岗;不准在工作期间上网聊天、打游戏、看影视剧、下棋、针织等;不准在开会期间接打手机电话;不准在工作中推诿扯皮、敷衍塞责;不准擅自参加公务活动;不准泄露办案机密或其他工作秘密;不准工作日中午饮酒;不准参与赌博、封建迷信等活动;不准为被调查单位和个人说情;不准散布有损县委、县政府及单位形象的言论。对违反规定的干部视情节,一是进行警示训诫、通报批评或情节严重的;二是给予党政纪处分;三是清出纪检队伍。今年,已对一名工作日中午饮酒、三名开会期间接听电话、两名开会迟到的干部和一名无故旷工的正科级干部进行了警示训诫,并在全体干部大会上作了深刻检查。通过对《延川县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人员十不准》规定的严格执行,切实有效规范了领导干部的行为,树立了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以监督狠抓落实。为了切实加强对纪检监察干部自身的监督制约,该县纪委制作了《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卡》,卡片上对外公布了县纪委书记、县纪委副书记、监察局长的办公电话、手机号码,主要投诉内容是《延川县纪检监察系统工作人员十不准》规定及“四风”问题。累计向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各行政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发放《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卡》7900多张,切实形成了内外部监督制约机制。对3名群众有反映的科级干部及时给予了警示提醒,确保了执纪的公平公正。同时,该县纪委建立工作督查机制,对于委局部署的每一项工作,由办公室跟踪过问,实时掌握工作进展,对存在问题及时向有关领导汇报,确保了每一项工作任务按期限、高标准的完成。今年,该县切实加强对“八项规定”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1-6月份全县“三公”经费支出678.5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2.8%。其中,公务接待支出22.89万元,同期相比下降96.24%;公务用车支出655.6万元,同期相比下降21.11%;出国境考察培训费用支出为零。
三、用学习提升素质。换届以来,该县纪委坚持每周周一学习制度,从未间断过一天,已成为每一名纪检监察干部每周的必修课。通过一贯的持久学习,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广泛影响,使全县广大领导干部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书记、常委、室主任、一般干部轮流辅导学习,每组织一次学习,明确一个主题,联系一次实际,在思想作风受一次启迪。并开展“一月一题”学习交流活动,探讨典型案例,紧扣工作的“难点”,强化业务指导,着力提高纪检监察干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今年,该县纪委要求全体干部完全背诵“八项规定”。为了检验学习成果,由县纪委书记、县组织部副部长亲自监考,对全体纪检监察干部进行了“八项规定”闭卷考试,平均成绩95.3分,使每一名纪检干部对“八项规定”熟记于心,切实提高了执纪水平。
四、到一线苦练品质。坚持将班子成员作风建设贯穿于领导干部点名接访制度、工作联系点活动、帮扶工作和下乡调研工作之中。1-8月份,领导干部下乡接访165件次,办结162件次,下乡调研102次,帮扶11个村。赠送红枣套袋1万余件,红枣防雨伞7000棚等其他涉农工具,使3000多名农民受益。今年7月份,在百年一遇的强降雨中,全体领导干部积极行动,在负责的监测区域内,每天早中晚进行三次巡查灾情,在一个多月的工作中,没有一个人脱岗迟到。同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投诉举报监督网络,开通了24小时投诉举报热线,在各乡镇各单位、各服务窗口、基层站所门口和县城街道醒目位置悬挂“群众投诉举报监督牌”1427块,向全县353个行政村三委会领导以及群众代表发放“群众投诉举报监督卡”9893张。今年1-8月份,已受理群众投诉1683件次,县乡纪检监察干部直查快办1221件次,形成了雷厉风行、闻风而动,立说立办、务求实效,靠前指挥、一线落实,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良好作风,有效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