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水润新风 甘泉谱新篇
打印

 

  一个人口仅有8万的山区小县,2008年GDP创纪录地达到了1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600多元。

  外地到过甘泉县的人,听到这个数字无不惊诧。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县近几年经济发展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带着疑问,日前,记者驱车深入到作为延安“南大门”的甘泉县,一探究竟。

  车行出延安南下刚走40多分钟,一个充满生机、坐落于210国道边的县城跃然在眼前。放眼望去,路边几座正在建设的高楼正拔地而起,远处一排排大棚整齐排列在田野里。

  甘泉,这个延安的“南大门”,名声最响的除了该县传统“名片” 隋唐御液美水酒、水泥外,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围绕红小豆加工出口、豆腐干生产、石油开采及生产配套机械加工、畜禽养殖、大棚蔬菜种植壮大了一大批效益良好的工农企业,为县财政贡献了滚滚财源。  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得益于该县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

     优化环境 不遗余力加强政风行风和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促发展

  经济发展“软环境”,逐渐成为近几年地区经济发展竞争的新兴 “角力点”。2006年,新一届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一上任,就提出 “环境也是竞争力”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在制定“十一五”发展计划时,将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作为全县重点工作之一,县委书记刘志坚同志提出在全县大力践行“雷厉风行、闻风而动,立说立办、务求实效,靠前指挥、一线落实,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作风建设总要求,并在工作实践中大力推进落实。县长任小林同志专门召开政府常务会议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经济“软环境”建设,机关单位领导干部作风是关键,要求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机关单位领导干部作风建设。2007年组织开展了机关单位领导干部“筑防线、保廉洁、树形象”作风建设主题教育整顿活动,对机关单位领导干部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全县作风大整顿。2008年,组织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解放思想主题教育活动,各行各业积极探索,进一步优化完善工作思路,推进科学发展。2009年县委确定为“抓落实年”,全县聚精会神抓落实,全力以赴抗危机。在此期间,前后两任纪委书记,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狠抓政风行风建设不放松,着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保障和促进发展。

  抓党风政风行风建设促发展,纪委责无旁贷。2009年,新任书记牛春拥同志要求县纪委建成了甘泉县纪检监察网站,设置自己的信箱和公众举报投诉信箱,公布了全体纪委常委的照片、分管工作、办公室及联系电话,实行挂牌接访,畅通群众举报反映问题渠道。全面加大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力度,上半年对县政府22个工作部门的内部管理、效能建设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对2名领导干部工作低下,导致事情久拖不决的给予党内警告处分,对上班期间玩电脑游戏、无故脱岗的5名党员干部进行了处理;对无故不参会、替会及不遵守会议纪律的7名单位领导进行了警示训诫;对包村工作不力的5个单位及其主要负责人给予警示训诫谈话和全县通报批评;对全县窗口服务单位、基层站所先后组织进行了11次明察暗访,下发责令说明情况的询问函5份,限期整改通知书3份,对8个单位的主要领导给予诫勉谈话;对2008年被评为“人民群众不满意基层站所”的单位整改情况进行了 5次突击检查;对群众反映的2个行风建设单位主要领导,由县纪委书记进行了警示谈话,责令该单位全体干部职工集中一段时间,进行执法和作风大整顿。雷厉风行的全县作风大整治,前所未有的执纪力度,促使各级领导干部作风面貌焕然一新,为全县各项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

    创新机制 以推行“五项制度”全力提升反腐败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近几年腐败的水平也呈现出“升级” 的新特点,迫切要求党风廉政建设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制度机制,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2008年以来,该县率先推出“问责问廉问效”制度与县委、县政府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点项目、信访案件、人大议案、政协提案、建议案、审计发现问题的纠正和处理相挂钩的“五个挂钩”机制的做法,迅速成为全县抓落实、推进工作的有力手段,成功举办全市“三问”现场会。在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创造性地推行“民问官”制度,制定一系列制度构建了一个解决群众反映问题的“平台”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引来省纪委书记郭永平同志专程来甘泉调研,代表延安市在全省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暨经验交流大会上作了经验介绍,试点乡道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荣获市纪委“纪检监察工作创新奖”。今年,省纪委推行反腐倡廉建设“五项制度”以来,该县把推行“五项制度”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加强领导,创新举措,着力治本。在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报告制等“五个制度”中,创造性地推行“ 纪委考廉、集中述廉、问卷测廉、实地察廉、群众评廉”的新考核办法,进一步提高社会各界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参与率和考核的公信力。进一步完善“三述”内容,规范“三述”工作程序,制订了干部群众反映问题整改及责任追究暂行办法、“三述”测评结果综合运用办法,扎实推进各级领导干部“三述”工作。目前已有20名乡镇和部门“一把手”进行了“三述”,构建了一个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的新“平台” ,其创新做法被《中国纪检监察报》专门作了采访报道,河南内黄等地进行了学习交流。积极将任前廉政法规考试向任中拓展,向基层站所负责人、村干部延伸,积极打造覆盖全县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政法规考试教育网络。目前,已组织122人进行了任前“考廉”,对698 名科级领导和351名村“三委”会主任进行了任中廉政法规考试。在推行领导干部挂牌群众点名接访制度中,将信访监督、署实名双向承诺、重点信访公开、信访听证终结制度有机结合,区别情况,分类实施,畅通了群众信访渠道。目前,共受理群众点名信访111件,办结1 11件;实施信访监督8件,署实名举报双向承诺3件,实施信访听证终结11件,有力地促进了群众信访问题的解决和利益的维护。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推行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做到了有机构人员、有办公场所设施、有章子、有牌子、有规章制度、有初步成效,其中实施监督事项315件,给村“两委会”提出建议287条,纠正不合理财务支出金额23.5万元,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惩防并举 下决心解决热难点问题维护群众权益

  为了从源头上预防腐败,该县在坚持“五个挂钩”工作机制的基础上,将重点项目、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作为深化“三问”工作的重点,向6个重点工程项目派驻“三问”工作组,严格工程建设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有关程序,实施全程跟踪监督,对3起没有按照工程招投标程序执行的工程进行了处理,确保了工程建设高质按时完成,成为廉洁工程。

  近年来,干部选拔任用,日益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该县针对社会反映个别干部“带病提拔、评优树模名不符实”等问题,制定出台了《甘泉县干部廉政鉴定工作规定》,进一步规范干部廉政鉴定工作,规定评优树模、党代表、人大代表资格审查以及拟提拔干部和后备干部必须进行廉政鉴定。目前已对212名干部进行了廉政鉴定,充分发挥了纪检监察机关把“廉关”的职能作用。

  近年来,因石油开发、石油运输管道建设、退耕还林、铁路、公路征占地等,该县出现大量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信访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该县纪委把解决农村基层信访问题作为重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该县劳山乡林沟村因村务、财务不公开和村上家族派系矛盾较深,致使村上一些重要决策无法达成一致意见、付诸实施,个别村民到乡上、县上,甚至省市常年缠访,几届县乡领导先后派驻工作组深入调查解决,都没有彻底解决该村问题,成为影响和制约该村发展的“痼疾”。今年7月,按照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要求,县纪委书记亲自安排,由县纪委牵头,协调检察院、法院等8个部门组成工作组,深入劳山乡经过两个月的深入调查,走访群众500多人次,使该村跨越18年的信访积案得到圆满解决。昔日宗派势力对立、村上工作无法开展的林沟村,如今正呈现出齐心协力谋发展的良好局面。近两年来,该县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群众信访举报214件,初核了结85件,转立案72件,组织处理15人,党纪政纪处分57人,其中科级领导干部13人,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使甘泉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全新的境界。据了解,该县近年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县”、 “发展‘一村一品’工作先进县区”、“省级文明县城”、“全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荣誉称号。今年1—6月份,该县完成生产总值 7.43亿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88元,增长30%;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6600元,增长26%,为全县人民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文章来源:陕报


上一条: 安塞县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下一条: 延安市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邮箱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