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榆林市纪委以执纪、监督、问责为抓手,深刻分析和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将趋于隐蔽、转入“地下”的“四风”问题“晒”出来,一查到底。据统计,榆林市今年查处违反八项规定案件69起,实名通报曝光11起,警示提醒128人;立案1391件,同比增长82.5%,党政纪处分1413人,同比增长82.8%,移送司法机关44人,同比增长100%。
“一套理念”建大局:
榆林市纪委建立健全常态化全市监督、曝光、宣传、举报、审查、约谈、问责机制,坚定信念,严厉查处“四分”问题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竭力遏制腐败增量滋生空间,把“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态势注入全市党员领导干部思想,上下齐心,共建全市反腐大格局。其次,榆林市纪委紧扣全国纪检监察工作主旋律,认清形势,把握态势,抓住优势,全面深化贯彻落实中省市纪委全会精神,以中省各项重要文件为导向,通过深化“三转”,把纪律和规矩挺到最前沿,突出了执纪特点,同时也体现纪律审查的政治性。此外,榆林市纪委织密反腐网,筑牢廉政墙,把好思想关,拉起高压线。2015上半年全市对1691名村干部向乡镇纪委述廉,对1049名村干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资金4.1亿元,纠正违规金额44.7万元,党政纪处分8人。
“两条主线”定“双责”
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明确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榆林市纪委拉紧党风廉政建设思想道德防线、全市纪检监察干部的责任线。为了全面强化落实“两个责任”,榆林市积极开展廉政活动,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大型廉政现代警示教育晋剧《母爱》在全市十二县区巡演圆满成功,营造出了全市参与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为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上了廉政文化大餐,以春风化雨的触动激荡起全市党风廉政建设的旋律。“这部戏集艺术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是一堂特殊的廉政教育课,对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具有深刻的警示教育意义,要将这部剧在全市推广。”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张凯盈在看完《母爱》后第一时间做出指示。
榆林市改版升级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党委主体责任分为5大项25小项,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逐级签字,层层抓落实。拉清单,层层“签字背书”任务细化为6个方面50小项,逐项分解落实到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市委书记胡志强与12个县区委书记和91个市直单位一把手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清单逐一列出市委常委会及11名班子成员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的集体责任清单、共性责任清单和个性责任清单。建立主体责任领导机制、清单机制、传导机制、考核追究机制、责任报告机制、述职机制、巡查机制等七项工作机制。去年受理选人用人举报案件29件,中组部督办5件。查处“走读”干部203人,清理清退“吃空饷”人员146人。此外榆林全市深入学习贯彻近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真抓严管有担当,把“两个责任”落到实处。
“三项保障”抓作风
党风是全党在政治、思想、组织、工作、生活等方面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态度和行为,折射党的精神风貌,体现党的性质、宗旨和世界观。政风是政府机关的工作效率、工作作风,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言行所表现出的行为作风和道德风范,直接反映展示政府形象。特此,榆林市以思想、制度、权力三项保障为抓手,持续发力,把全市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当作一项长期政治任务,弛而不息,抓好抓实。
“落实八项规定,榆林动真格了!群众能明显感受到的是公车私用、公款吃喝送礼等歪风邪气得到了有效遏制。逐渐形成一种高压态势,没有人敢顶风违纪,党风政风明显改进,干部面貌焕然一新。”榆林许多市民深有感触。“要用‘铁八条’扫‘四风’,以零容忍反腐败,为榆林创造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市委书记胡志强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时提出了严要求、高标准。
榆林市建立主体责任领导机制、清单机制、传导机制、考核追究机制、责任报告机制、述职机制、巡查机制等七项工作机制。去年受理选人用人举报案件29件,中组部督办5件。查处“走读”干部203人,清理清退“吃空饷”人员146人。
榆林市从内部监督、严明纪律规定等方面入手,市纪委制定下发《关于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着重解决少数纪检监察干部不愿担当、不敢办案、跑风漏气、执纪监督过软,利用职权和职务影响说情办事甚至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三转”工作开展以来,全市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42人,县处级25人,乡科级250人,其他167人。去年,全市受理信访举报2472件(次)、初核1855件、立案1270件、结案1215件、处分1398人,办案周期与上年同比缩短167天。
纪律审查是党章赋予纪委的神圣职责,是严肃党纪、惩治腐败的重要手段,也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根本保证。所以必须时时刻刻绷紧讲政治这根弦,进一步完善组织协调机制,把认识和行动统一起来,把反腐败斗争推向一个新的时代新潮。